走进重庆市梁平区竹山镇猎神村,巍巍青山四面环绕,家家户户白墙青瓦,村民、游客熙熙攘攘,宛如一幅水墨画。这幅场景不仅勾勒出乡村的“安居”“宜居”“乐居”,更暗含着一个深刻的转变:当“家门口的风景”变成“家门口的就业”,农民增收的渠道正通过农文旅融合不断拓展。
近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如约而至。“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的表述中,“千方百计”四个字饱含着推进“三增”的巨大决心。猎神村的故事就是在告诉大家——乡村振兴的成果,最终要落在人的获得感上。正如全国人大代表张义民所说,“乡村振兴不是刷白墙、种花草,是要让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获得感,让乡村振兴的“大战略”转化为可感可及的“小切口”。“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探索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的有效实现形式”“不允许城镇居民到农村购买农房、宅基地,不允许退休干部到农村占地建房”……“挂钩机制”“盘活利用”“不允许”等关键词,再次强调了一个共识:无论振兴如何推进,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
这也是重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所在。重庆既有大城市,又有大农村。“大农村”意味着,“三增”的效果,直接关联着新重庆建设的成色。为了让“三增”走到村民“家门口”,重庆将“千万工程”的经验因地制宜落地为“四千行动”,串联起乡村振兴的方方面面——深入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行动、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行动、千个巴渝和美乡村建设行动。
当“四千行动”成为“富民”的载体和抓手,政策的利好不断抵达每一个农民。以产业为例,涪陵榨菜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串联起70万农民,增收32亿元。从种植到加工再到文旅融合,这一模式不仅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更带动农户年均增收超4500元。一颗颗“青疙瘩”变成村民身边含金量十足的“金疙瘩”,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挂钩机制”正在巴渝山村上演。产业链增值的每一环,农民都实实在在分到了“蛋糕”。
当中央一号文件中的“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变成“榨菜全产业链产值超过480亿元”的市域实践,当“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林下经济、民宿经济”变成四季果园、绿色菜园、美丽田园、生态花园、宜居家园“五园共治”的积极探索,当“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变成重庆“金白领”培育计划的细化举措,乡村全面振兴会让每一个巴渝农民可感可及、得到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