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提出,“繁荣乡村文化,培育新时代文明乡风”。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繁荣乡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艺术能够激发乡村的内在活力,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乡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赋能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方面具有独特作用。要从创新合作模式、讲好新乡土故事、活化文化设施等方面,推动艺术赋能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更好激发乡村全面振兴新活力。
创新“艺术合作型”模式,夯实发展乡村文化的坚实基础。文化艺术成为当下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重要内容,“艺术乡建”是乡村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的产物,对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的艺术乡建模式,多为“艺术导入型”与“艺术入驻型”,以政府、相关企业、艺术家、专家学者等外部主体为主导植入,其明显优势是可以在短时期内起到强力推广的效应,但从长期效应上看,由于外来主导者缺乏对在地情况的深入了解和依存性情感联结,容易出现主观规划与乡村实际脱节的情况。近年来,从“村超”爆火到“村T”大秀,贵州乡村红红火火的“村字号”文化活动,主打的正是“艺术合作型”赋能模式。“艺术合作型”赋能模式,倡导艺术形式与创作主体融合的在地性。作为一种温和渗透式的乡村文化建设路径,“艺术合作型”赋能模式侧重由村民作为主体,共同参与策划、组织实施艺术乡建的活动,借助本土创意团队的培育与地域性文化品牌打造,进一步带动各地的非遗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要充分发挥建筑与环境艺术人才优势,鼓励高校艺术师生与村镇“结对子”,建立“一村一师一规”工作机制,对口帮扶制定乡村建设发展规划。只有通过发掘、扶持、培育足够了解本土现状,与村民有深厚情感联结,同时具有乡建热情与号召力的在地中青年人才或团队骨干,才能真正搭建起艺术赋能乡村文化繁荣发展的桥梁,让村民们真正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提升建设自己家园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讲好新乡土故事,充分发挥乡土文化的凝聚功能。乡土文化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包括丰富的乡村风俗、传统工艺、村歌民歌、农民画以及当地美食等。艺术赋能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必须关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文化消费特征,讲好新乡土故事,才能充分发挥乡土文化的凝聚功能。乡土家园,是中国人民内在最深切的情感联结,对这种依存感的充分尊重和现代呈现,是城乡融合发展中新的文化消费需求。一方面,要留住老故事。通过对老故事的艺术表达方式进行现代化改造,让历史活在当下。以长寿区龙河镇保合村秀才湾为例,当地通过将传统故事、文化资源具象化、数字化,完成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如将当地传统的“杨氏祖居”更名为“保合书院”,成为保合村独特的文化IP之一。书院里,不仅有“跋山涉水”模拟赶考的VR情景体验,还有“乡试—中试—殿试”等闯关游戏,让游客在模拟赶考活动中感受历史文化;还有用石磨、煤油灯、织布机等实物,唤醒保合村的历史记忆。这些都是对当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再讲述”。要加强在地研究,充分考虑土地利用、历史文化传承、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要求,增强乡村建设发展规划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讲好新乡土故事。巴渝乡土文化特色鲜明,重庆又有着雄厚的工业美学基础。因此,要鼓励扶持在地文化群体、青年创意团队合力参与创作,讲好新乡土故事。充分运用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视频、数字艺术等现代艺术形态,培育和塑造一批具有鲜明巴渝文化特色的原创乡土IP。同时,要借助雄厚的工业美学基础,赋能新乡土景观打造,通过美化环境,助推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巴渝和美乡村。
“活化”现有文化设施,数字赋能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当前,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备受重视,数字化成为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大乡村文化产品供给、助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艺术赋能乡村文化繁荣发展,要因地制宜地利用现有文化设施,搭建数字文化体验的线上新场景。倡导有条件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非遗馆,适当购置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的展陈设备,改建数字文化体验馆(厅)。要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乡情陈列馆、乡镇电影放映厅等公共文化场所,建设数字文化体验馆(厅),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对于部分有基础的旅游景区、度假区、游乐园,则可建设一定规模的数字文化体验园,推进文化传承与智慧旅游相结合。充分利用数字传播方式,运用信息化手段、数字化媒体,让更多民间技艺、习俗等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总之,艺术赋能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就是要推动文化建设与消费在尊重原有地域的居住、聚会、交易、文化交流等生活模式基础上,针对既有状态和新的动态,因地制宜、适时而动地作出相应的规划、融合与变动,让群众内在的主体情感得以被尊重,并通过优化产业方式加以实现,从而激发基层社会的创造活力。同时,重视城乡融合中新的文化情感诉求与共建主体意识,吐故纳新,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艺术赋能乡村文化繁荣发展的美好前景。
(作者分别系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教授、重庆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华美学学会会长,本文为重庆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Z20231342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