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涪陵区龙潭镇渝妹儿米业种植基地。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兴业、强县、富民是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因地制宜是兴业、强县、富民的前提条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时强调,要“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要求,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因地制宜是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的前提条件
“因地制宜”是中国传统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重要的方法论和哲学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制定发展策略,为地方经济注入持久动力,避免短期化、同质化的发展模式,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一路走来的实践经验,也是对“因地制宜”方略的印证。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前进,以浙江为试点建立共同富裕示范区,取得实质性进展。但对于部分省市,特别是内陆相对落后的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区域发展差距依旧是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的最大“拦路虎”。加之我国幅员辽阔,地理形态丰富多样且复杂多变,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差异显著,而在后续发展过程中,各地构建的文化特色、产业体系和经济格局也各有侧重,浙江经验不能完全适用于全国各地区。而“因地制宜”这一方法论和哲学思想时刻提醒我们,在面对和处理发展问题时应避免“一刀切”,充分考虑实践和空间的多维复杂性,从实际出发制定解决路径。
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的内在逻辑
产业、县域、民生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逻辑,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兴业是基础,产业为县域经济造血,为富民提供载体。挖掘地方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旅游业、制造业等,有助于创造税收、增加就业机会、延伸产业链,是直接支撑县域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的核心驱动力。同时,产业发展需要劳动力、技术和服务配套设施,从而带动就业岗位增加和居民技能提升,形成“产业兴—就业增—收入升”的链条。
强县是支撑,县域为兴业提供平台,为富民提供保障。县域是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依托平台,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直接影响产业发展潜力。例如,完善的道路网络和物流体系能降低企业成本,吸引投资。而县域经济的强大意味着更好更完善的教育系统、医疗设施系统和社会保障体系,能够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高人民幸福感和安全感。
富民是目标,富民为兴业注入动力,为强县夯实根基。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其消费需求也从基本生活保障向更高层次的品质消费、文化消费、健康消费等多元化需求转变,这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升级与发展,形成“收入增长—消费升级—产业迭代”的良性循环,反哺产业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同时,贫富差距的缩小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从而吸引更多人才和资本流入。
因此,要积极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提高农民综合效益,壮大县域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形成“产业—县域—民生”的良性互动和循环发展格局。
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的具体措施
加强产业融合,是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的关键路径。正所谓“产业兴,百业兴”。要实施产业兴村强县示范行动,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新发展格局。一方面,延伸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附加值。例如,浙江省安吉县依托丰富的竹林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竹产业和生态旅游业,形成了“竹经济+旅游经济”的特色发展模式。通过产业升级和县域经济优化,安吉县不仅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还大幅提升了居民收入水平,成为“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的典范。另一方面,培育龙头企业,支持地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有利于突破单一产业孤立发展的局限,打造县域优势产业集群与特色品牌,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从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跃升。例如,重庆市北碚区通过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助力力帆科技和神驰机电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力帆科技携手旷视科技加速智能化转型,神驰机电作为小型发电机行业的“链主”型企业,产品和服务遍及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地政府通过协调解决企业增资扩产的困难,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进而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
建设和优化基础设施,是稳固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的物质保障。一方面,明确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导向。从需求导向看,需立足县域实际,优先解决制约发展的“卡脖子”问题。例如,在贵州、云南等地的偏远山区,优先打通对外交通动脉,而在沿海地区则可以利用地理优势强化港口物流网络。从民生导向看,聚焦公共服务短板,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教育、医疗、养老、生态等都是当前百姓最关心的民生关键领域,要从资金上加大投入、从政策上大力扶持、从资源上优化配置,为实现强县目标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从未来导向看,融入数字化、绿色化、韧性化理念,避免重复低效投资是未来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化的主攻方向。另一方面,分领域推进基础设施升级。在交通物流方面,打通县域“毛细血管”,建设跨区域交通枢纽,完善农村公路,推广“客货邮融合”模式,发展智慧物流。在数字基础设施方面,推进千兆光网、5G网络全覆盖,建设大数据平台,发展智慧农业和工业互联网,推广“城市大脑”下沉。在能源水利方面,发展清洁能源,建设智能微电网,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和城乡供水一体化。在公共服务方面,建设县域医共体、教育集团,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推进适老化改造。通过这些措施,补齐短板,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和居民生活质量。
创新体制机制,是激发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的内生动力。创新体制机制的目的在于打破束缚,优化资源配置,激发社会活力,实现经济、社会和民生的协调发展,从而为兴业、强县、富民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和动力源泉。一方面,创新体制机制旨在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通过创新体制机制,简化行政审批流程,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加公平、透明、高效的发展环境。例如,推行“一站式”政务服务,实现企业办事“最多跑一次”,不仅提高了政务服务效率,也增强了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同时,创新体制机制还可以引导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倾斜,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从而推动企业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创新体制机制能够促进就业创业,拓宽居民增收渠道。通过完善就业创业政策,搭建创新创业平台,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能够为居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创业空间。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共重庆市委当代党员杂志社副总编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