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聚力打造文化旅游强市,在传承城市文化、滋养城市文明上开创新局面。重庆作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备打造文化旅游强市的巨大潜力。在“快旅慢游”理念的指引下,重庆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让旅游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力量。
优化交通网络,构筑“快旅”基础。重庆要优化高铁站、机场等的旅游配套设施,增加自助售票机、智能导航系统等,增设主要人流节点的旅游大巴,加密站点和线路,加快汽车租赁体系建设,推动与旅游目的地无缝衔接。优化市内各旅游景点的有机联接,利用旅游公交、定制化专车等方式串联地标性建筑和景观,建设“旅游风景道”,扩大游客出行覆盖面。优化慢行交通系统,在解放碑、观音桥等重要都市旅游集聚地和重点景区打造步行线路,加强节点的美化和文化建设,设置休息区等设施,提高可达性和便利性,放慢旅行节奏。优化“最后一公里”通达接驳,加强集散中心建设,使之成为游客值得信赖和快速找寻的重要中转标志物,让游客能够及时得到服务。
丰富产品供给,营造“慢游”体验。打造“慢游”新线路,在中心城区推出“巴渝文化之旅”“8D山城深度游”等特色线路,串联中心城区各大旅游景点和网红景点,引导游客深度体验重庆的历史文化和城市景观。围绕大足石刻、武隆仙女山、长江三峡等重点景区,整合周边资源,向沿线镇街和乡村延伸,推进交旅融合发展,加快自驾车、旅居车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构建环景区旅游圈。培育“慢游”新业态,挖掘工业文化资源,打造工业旅游景点,推出汽车制造、啤酒酿造等工业旅游体验项目。发展康养旅游,打造温泉疗养、森林康养等深度体验项目。开发“慢游”新产品,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提升“渝味360碗”特色美食影响力,打造独具巴渝特色和山水景观的特色民宿集聚区,开发一批独立IP新文创产品,策划无人机表演等夜间旅游业态。
推动数字赋能,拓展智慧场景。丰富平台功能,升级“惠游重庆”平台,在个性化推荐、产品推送、宣传营销等方面赋予更多功能,实现政府治理端、企业管理端、公共服务端互联共治。提高预测和响应能力,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辅助决策,针对洪崖洞、磁器口等人流量大的景点,预测重点时段人流量、游客行为偏好,建立智能感知体系,打造“自动发现、指令分配、快速处置、实时反馈”的智能闭环管理机制,保障人行车行畅通。丰富数字文旅场景,打造沉浸式和互动式文旅体验新空间,用好“巴渝文物”等数字应用,支持企业运用3D数字建模技术还原历史文化遗产,运用区块链技术开发数字藏品,鼓励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大众化的内容生产与交互。
提高服务质量,打造优质环境。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建立旅游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严厉打击宰客、欺诈等违法违规行为,开展“不合理低价”“非法经营旅行社业务”等专项整治行动,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完善旅游标识系统,在机场、车站、景区等公共场所设置清晰、规范的旅游标识牌,推进旅游厕所标准化建设,创新导游服务模式,打造旅游直通车产品。加强旅游宣传推广,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线上线下宣传推广活动,持续提升“你好!重庆”文旅品牌影响力,制作旅游宣传视频、发布旅游攻略,举办各类特色旅游推介会,加强与旅游企业的合作,推广各类深度游。
夯实区域合作,实现协同发展。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与四川、贵州、湖北等周边省份建立旅游合作机制,联合打造“文旅CP”,共同策划跨区域的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加强与国内其他旅游城市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其发展经验,共同推动全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加强与国际旅游市场的对接,精准对接重点客源市场,组团参与国际旅游组织的活动和头部旅游企业的品牌会议,用好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提升外籍游客和港澳台居民预订景区门票、购买车(船)票、住宿登记、购物消费的便利化水平,提升重庆文化旅游的国际影响力。
(作者单位: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KJQN202304108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