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灌”,本是一种农作物灌溉方式,运用到服务企业上,就是精准释放利好,让企业有实感、得实惠。
在“新春第一会”上,“推动政策精准滴灌、第一时间直达企业和消费者”等表述,成为巴渝企业的强心针;会后第二天,市委书记袁家军前往永川区、璧山区,实地调研重点企业生产情况,再次明确“要提高服务企业能力”“及时回应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诉求”,让企业家们倍感振奋。
振奋,来自政策释放,也来自利好落地。同盛塑胶是一家重庆企业,在进行扩产时遭遇“卡壳”:由于车间项目距周边居民小区较近,因未通过环保审查而无法获批,产能得不到释放。这时,一个“码”改变了僵局——企业服务专员发现了这一“痛点”,并迅速通过“企业码上服务”上报。随即,多个部门负责人立即上门服务,快速形成供地方案,难题迎刃而解。
滴灌,不同于大水漫灌,不是给企业一些政策文件就“大功告成”。因企制宜,意味着主动定位“痛点”,帮助企业根据自身特点、优势,找准对接政策的切入口,把政策的“阳光雨露”变成企业的“成长养分”,做到“新春第一会”强调的六个字——第一时间直达。
这六个字,就是提高服务企业能力的“重中之重”。第一时间,意味着效率。形势瞬息万变,企业在市场里摸爬滚打,各项支持快一点落地,各种资金早一点到位,也许就能解其燃眉之急。直达,强调的是协同。当重庆争取到更多中央资金、重大项目、改革试点等,各区县就要结合本地实际,适时推出一批高含金量配套措施,想方设法放大政策组合叠加效应,让利好第一时间滴灌企业。
就在蛇年新春前夕,重庆出台了“30条”政策,明确要拿出“真金白银”壮大经营主体,竭尽全力帮助企业消除后顾之忧。与此同时,重庆还配套制定了系列实施细则文件,明确具体支持对象、支持标准、支持方式及奖补程序等关键环节,确保政策第一时间直达、第一时间见效。有了明确的对象、标准,企业才能第一时间申请、对接。
再看看上海,今年上海的“新春第一会”,发布了营商环境8.0版行动方案。针对企业吐槽政策“不好找”“看不懂”“不好申”,当地推出“处长(科长)讲政策”等举措,全力拓展惠企政策“免申即享”范围,减少申请式政策,压缩主观评审占比,还借助“政策演算器”数字化工具,让企业可以自己查看与自己适配的政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免申即享”“政策演算器”等手段,都是在程序上做减法,在便捷度上做加法,以确保利好第一时间直达企业。服务企业,需要的正是这种“店小二”的精神,正是这种数字化的手段。说一千道一万,提升服务企业的能力,就是以企业感受为导向,尽量减少政策与感受之间的“温差”,用速度彰显服务力度,用效果提振企业预期。
像呵护种子一样,滴灌每一个市场主体,让企业与城市共生,才能真正实现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