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载青菜头的货车长龙“出圈”了重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额累计达60亿元重庆今年力争新建巴渝和美乡村达标村2000个以上江津山村小背篓卖到了东南亚梁平“00后新农人”操控无人机管护农田8万亩全力护航企业复工复产 助力新年“开门红”
第009版:重庆
上一版 下一版 
满载青菜头的货车长龙“出圈”了
重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额累计达60亿元
重庆今年力争新建巴渝和美乡村达标村2000个以上
江津山村小背篓卖到了东南亚
梁平“00后新农人”操控无人机管护农田8万亩
全力护航企业复工复产 助力新年“开门红”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2 月 1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凡人微光 温暖山城
他关掉城里的家具厂,回乡带动300多户村民发展编织业——
江津山村小背篓卖到了东南亚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彭瑜

  钟海(左)上门指导村民编织背篓。(受访者供图)

  新年伊始,钟海又接到一笔来自东南亚的订单。这让他和村民们在编织小背篓的道路上越来越有信心。

  钟海,47岁,家住江津区李市镇洞塘村。8年前,他关掉重庆主城的家具厂,回村带动300多户村民编织小背篓,探索出一条增收致富的道路。

  关停家具厂 回村编背篓

  洞塘村曾是李市镇最偏远的贫困村,山高路远、资源匮乏,青壮年纷纷外出谋生。

  15岁那年,钟海外出打工。10多年拼搏,他在重庆主城创办了自己的家具厂,每年收入也很可观。

  “回乡探亲,老家的情形让我感到担心。”钟海说,看到村里的留守老人还在下地干活,心中涌起一个强烈的念头,“回村,让乡亲们在家门口挣钱!”

  2017年,钟海毅然关停年收入几十万元的家具厂,回村选择了乡亲们熟悉的背篓编织。钟海说,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要带动乡亲们就业增收;二是家具行业竞争激烈,自己想改行;三是回家后便于照顾家人。

  编织背篓这项手艺,除了年长的,稍微年轻的村民都不会,很多人还有畏难情绪,甚至觉得也搞不到几个钱。

  怎么办?钟海带头学艺。每天凌晨5点,他就起床练习编背篓。材料一次次划破他的双手,鲜血滴在了尚未成型的背篓上;一个基础编法,他反复练习好多天,失败了无数次。

  “好好的家具厂不做,非要回来编背篓。”在母亲和妻子看来,钟海简直就是不务正业,左邻右舍、亲戚朋友也投来质疑的目光。但钟海没有灰心,默默地忍受这一切,几乎向全村会编织的老人请教了一遍。5个月后,他编织的背篓终于通过了“师傅们”的检验。钟海说,“我给大家打个样儿,带领大家一起编织背篓挣钱。”

  亏本20万元 也要讲诚信

  钟海带上切割好的材料,骑着摩托车挨家挨户推广“来料加工”模式,免费送材料、包教技术、上门回收、现结工钱。但十多天下来,却没有一个人跟着他干,都觉得他的“零成本创收”是“骗人骗工”。

  钟海不服输,先动员亲戚朋友跟他编织背篓。当第一批背篓交给钟海后,这些亲戚朋友如期拿到工钱,村民们的顾虑才逐渐消散,也开始找他学编背篓。到了2018年底,钟海亲手教会了100多个“徒弟”。

  7年发展,钟海编织背篓的业务越做越大。2024年初,他在长寿区找人代工了4000多个背篓。回收背篓时,他发现这些背篓编织工艺不达标,全部存在质量问题。钟海还是按约定收回了这些背篓,给当地村民结清了报酬。

  “意外的是,有浙江电商团队提出包销这批背篓。”钟海婉言拒绝。他觉得若将有质量问题的背篓交给别人销售,就是辜负客户的信任。随后,他将这些残次品全部当废品处理。钟海说,“诚信是我的底线,为此亏损20余万元。”

  这次意外的亏损,导致钟海无力兑现村民的报酬。为此,他卖掉了货运车和叉车,按时把工钱发到大家手里。

  “他从来没拖欠过我们的工资。”53岁的陈文一边在家照顾两位80多岁的老人,一边织背篓,每年能收入3万多元。她感激地说,“钟海讲诚信,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也带动了大家把背篓编织好。”

  带动300多户家庭创收

  如今,洞塘、龙吟等村从“空心村”变身“创业村”,家家户户门前堆满了半成品背篓,村民们都忙碌着编织背篓。据钟海介绍,背篓年销售30多万个,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其中有10%的背篓,销售到了东南亚。

  在龙吟村,67岁唐艳碧一直在家照顾瘫痪儿子,家庭经济十分困难。老伴突然因病去世后,家里也断了收入来源。钟海主动上门教授唐艳碧技术,并预支工资助其渡过难关。

  “他们编的不只是背篓,还有希望。”到现在,跟着钟海学习编背篓的已经有300多户家庭,户均年增收1万到3万元,他们中既有残疾人,也有老年人,还有在家带娃的宝妈。

  参与编织的人多,背篓偶尔会出现积压。特别是遭遇市场波动,积压的背篓会更多,钟海承担的原材料、工钱等就会更多。但他从未缩减材料供应,还将一个背篓分解成10多个简易程序,让更多的老人、残疾人参与进来。

  “货压着不怕,关键要让村民有活干、有钱挣。”钟海说。钟海的编织背篓名气越来越大,曾有外地开出丰厚的条件多次邀请他将工厂搬迁过去,但他拒绝了,“我的根在洞塘,要带家乡人一起致富!”

  钟海用自己的行动,为他和他的背篓赢得了口碑,逐渐打开了市场。现在,钟海的背篓已经远销东南亚,订单越来越多,产品积压的情况逐步减少,村民的收入也越来越稳定。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