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会同中央纪委办公厅对3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进行通报。其中,有一起关于“层层陪同调研”“陪同人数过多”的案例,引发广泛关注。
据通报,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调研组赴基层调研搞层层多人陪同。2024年10月16日至18日,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一行3人赴某省两个县区开展劳务品牌建设工作调研。其间,省、市、县、乡层层多人陪同,有时一个调研点陪同近10人,增加了基层负担。
去基层调研不是去“显眼”,更不是摆架子、耍官威。想象一下,3人调研,近10人陪同,有必要吗?调研,本该深入基层、实事求是。要想看到真情况、找准真问题,方式方法很重要,比如“不打招呼”“不带陪同”。一队人马浩浩荡荡,则很有可能影响调研的质量和效果。一来,这浪费陪同人员的时间,耽误工作推进。二来,基层难以真实反映情况,甚至要为了迎合调研组,而安排一些“作秀式”展示。三来,人多了开销就大了,接待成本往往还是转嫁到基层去了。
长此以往,不仅严重增加了基层的负担,更歪曲了调查研究的初衷。更为严重的是,通报的这起案例,一些调研点与调研主题明显不符,“基层调研”变成了“游山玩水”。他们一行人调研劳务品牌建设工作,却考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明清古街、千年古城墙等,这显然与调研目标背道而驰。到基层调研是为了摸清情况的,是为了促进发展的,岂能异化为到基层旅游、享福?
“前呼后拥式调研”和“层层陪同调研”被全国通报,是因为这些行为本质上就是形式主义。归根结底,还是相关领导干部在观念和作风上不踏实,背弃了群众路线这条党的根本工作路线。调研,是了解基层情况、解决基层问题的重要途径。此次通报体现了中央对整治形式主义的坚定决心、对基层减负的高度重视,值得各地各部门引以为戒。
调研,重在回归本真,岂能前呼后拥。调研者要力求规范、质朴,别把调研当“游玩”,而应以谦虚谨慎的态度认真听取基层的真心话。此外,还要加强对调研工作的规范和管理,在人员数量、餐标等方面划出清晰的“红线”,确保调研工作正常开展、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