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亚冬会火热进行中,“泼天的富贵”集中涌向主办地“尔滨”。据某旅行平台统计,仅亚冬会开幕式当天,飞往哈尔滨的机票预订量就同比增长了47%,当地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了约60%。小小雪花,释放出如此巨大的经济热量,值得关注。
同样吃到冰雪红利的,还有身居西南的重庆。以冰雪旅游为例,2024年12月以来,在武隆等九个天然冰雪旅游资源集中地,相关景区销售收入超1亿元、同比增长近30%。跃动的数字如雪面的辙痕,记录山城在冰雪赛道上的独特轨迹,也暗示着重庆发展冰雪经济的巨大潜能。
挖掘潜能,不乏顶层设计。去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推动冰雪经济成为新增长点。前不久,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今年要“大力发展四首经济、冰雪经济、夜间经济”。激发“冷资源”的“热动力”,宏观部署已明确,政策激励已就位,接下来就看如何落地落实。
怎么做?不妨先来看看“增长近30%”的背后是什么。一方面,重庆策划推出了“冰雪狂欢之旅”精品线路,串联起南川金佛山、武隆仙女山等景点,带游客“一站式玩雪”。另一方面,各大冰雪景区、运动场纷纷加大投资,建设完善相关基础设施,提升游客体验感。与此同时,发放消费券等120余项文旅惠民活动,也有效激发了广大游客的消费热情。
重庆,地处北纬30°,虽无法如北方城市般凭借规模效应日进斗金,却恰恰拥有一片“南方人对雪毫无抵抗力”的广阔市场。此外,重庆是一座山城,相对丰富的高山冰雪资源在南方地区更显难得,且能与温泉、峡谷等组合出“冰雪+”复合体验场景。换句话说,如果能把比较优势发挥到极致,小雪花的“热动力”定可为重庆经济发展带来新惊喜。
比较优势,需要用产品特色来凸显。丰都南天湖景区锁定的特色之一,是重庆味道。景区把重庆最具标志性的火锅搬到雪地去涮,让游客收获“冰火两重天”的独特体验。特色,是发展的独特竞争力,是有效的消费记忆点。如何在冰雪业态中融入更多巴渝元素、如何创新冰雪消费场景,提高重庆冰雪经济辨识度,值得各类市场主体在接下来持续探索。
比较优势,需要在系统协同中放大。目前,专业人才短缺、市场培育尚不充分等问题,仍在制约重庆冰雪经济发展。今年重庆两会上,有委员建议尽快制定出台重庆冰雪运动发展长期规划,引导社会资本积极投入冰雪产业等。加快实现“白雪换白银”,要进一步强化政策供给,从宣传推广、业态转型、成渝联动等方面综合发力,不断破解冰雪经济发展瓶颈。
“司空见惯的皑皑白雪,竟能成为增收的门路。”在金佛山经营民宿的村民,对雪又多了几分亲切。武隆仙女村及周边,每年卖雪具的村民不在少数,收入破万的也比比皆是。产业链条长、导流效应大,冰雪经济热力无限,带暖了内需,也改善着民生。
望“尔滨”,看重庆,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