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城市文化气质提升行动。城市文化是城市现代化的根基,是城市的气质、灵魂。文化功能作为城市的主体功能,提升城市文化气质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有着重要意义。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持续推动城市文化气质提升,聚焦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狠抓守正创新和融合赋能,从坚持思想引领、拓维公共空间、拓展历史记忆、拓新文化生态等维度着手,提升城市文化气质。
坚持思想引领,凝聚城市文化精神气质。城市文化精神是文化价值的目标导向,是文化气质的核心内容。一是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提升城市文化气质,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深入把握其核心要义及其内在逻辑,以先进思想文化引领社会发展进步。二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为城市发展注入了价值意蕴,更为城市建设植入了文化因子。城市文化气质的塑造提升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浸润城市文化品格。三是坚持以重庆城市精神为内核。城市精神既彰显了城市的个性特质和人文气质,也蕴藏着城市发展的巨大动力。大力弘扬“坚韧、忠勇、开放、争先”的重庆城市精神,是提升重庆城市文化气质的精神密钥。
拓维公共空间,丰富城市文化物质载体。城市文化空间是文化活动的物质载体,是文化气质的外在表现。一是把握好城市文化地标作为文化空间的核心要素。城市文化地标,以鲜明的形象、巨大的文化价值、独特的艺术魅力闻名于世,成为城市的文化符号。建设城市文化地标要注重历史传承与现代创新的结合,既要彰显城市特色,又要体现时代精神。二是把握好公共文化设施作为文化空间的重要部分。公共文化设施不仅是文化服务的提供者,更是城市文化气质的展示窗口、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要注重功能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如艺术与未来交汇的重庆大剧院、文艺范十足的江北区图书馆鸿恩寺馆等,既能满足市民文化需求,又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三是把握好特色文化街区作为重塑文化空间的发力方向。街区虽是城市结构中较小的组成单位,却极大地承载着人们的社会生活。要充分保护修缮、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街区,打造特色文化街区,有效传承城市文脉,展现城市魅力。
拓展历史记忆,推动城市文化守正创新。城市文化记忆是城市发展的精神密码,是城市文化气质的内在支撑。提升城市文化气质,需处理好文化记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一是保护好历史资源。历史资源不仅是城市发展的历史印记,更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要维护文物资源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珍惜历史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不可替代性,重视农耕文明的“根”,加大对古镇、古村落、民族村寨、农业遗迹的保护力度。二是利用好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其中蕴含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不可估量。加强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不仅能够带来经济效益,更是充实文化内涵的重要内容。三是发挥好城市山水的文脉作用。自然地理支撑起城市文化的脉络,直接影响着市民的生存方式、经济活动和社会状态。要立足山水禀赋,着力提升“两江四岸”风貌,使“山、水、城、桥”相互辉映的景观成为城市名片。
拓新文化生态,促进城市文化繁荣发展。城市文化生态是文化生长的土壤,是文化气质持续提升的保障。良好的文化生态能够激发文化创造力,提升城市文化气质。一是优化文化创意产业。文创产业作为一种新型文化经济形态,有助于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品牌竞争力。应由政府主导组建文化创意产业联合体,搭建政策咨询、学习培训、信息交流、技术合作、市场应用、产权保护等一系列公共服务平台,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平台支持。二是强化文化人才培养。城市文化气质的提升需要大量专业人才支撑,应促进政企校多方联动。在政府层面,出台相关政策给予奖励、扶持和保障;在高校层面,增设文化产业相关课程,开展实习实践项目;在企业层面,建立师徒制实现跨年龄团队合作,开展定期培训、研修班和文化交流活动。三是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把重庆城市精神有机融入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融入“小案小事”治理中,推进“巴蜀同脉 文明同行”川渝新时代文明实践,开展“春风满巴渝”社会风气提升行动,大力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提升广大市民的文明素养,展示新重庆的文明形象。
(作者系重庆交通大学讲师、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