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其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鲜明特征,在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把农业大国建设成农业强国的重要举措,为农业增效、农村增绿、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发挥科技创新在引领新质生产力中的关键作用,推动农业和农村的新兴产业、新模式和新动力不断涌现。
立足地利优势,驱动农业科技跃升。在乡村振兴的战略框架下,结合地区特点选择适宜的农业科技是提升农业生产效能、优化资源配置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一是农业科技应用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不同地区的农业资源特点和环境条件各有特色,农业科技的应用要精准施策,以最大程度地发挥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如在土壤贫瘠地区,要着力引入土壤改良和精准施肥技术;在干旱地区则要推广耐旱作物品种和抗旱种植技术等。二是建立区域农业科技研发中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要依托当地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区域农业科技研发中心,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针对地方特色农产品和特色产业,研发中心要开展有组织的科技攻关,力求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以科技的力量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三是依托地区生态优势,应用绿色农业科技。一方面,要强化科技创新,特别要聚焦绿色农业科技的研发与推广,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经费投入,全力支持生物技术、环保技术等领域的创新研究。另一方面,要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农田环境与作物生长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和反馈。通过布置传感器网络,收集和处理数据,掌握农业生产规律,推动农业生产向智能化、精细化转型,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依托产业特色,激发农业产业革新。要挖掘地方特色农业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充分结合各地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和人文环境等,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产业。一是依托地方特色资源,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如山区可依托其自然条件发展茶叶、水果等经济作物,平原地区则集中力量发展粮食和油料作物,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发挥地理优势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农业向高质量、高效益转型。二是打造农业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加强对农民和企业注册商标、申请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建立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农业观光园等,打造具有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以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三是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一方面,规划布局产业园区和农业产业集聚区,引导相关企业和农户向园区集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发挥园区示范引领作用,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周边地区产业的发展,形成辐射效应。另一方面,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多元化的产业模式,如“农业+加工业”“农业+旅游业”等,不断拓展融合业态。
适应人才需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关键在人,不仅要注重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更要着眼于农民素质的提升与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建设。一要构建系统的农民培训体系。针对现代农业科技、数字农业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及市场营销等领域,设计科学合理的培训课程,确保培训内容既符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又贴近农民的实际需求。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利用远程教育平台、田间课堂、农民夜校等多种渠道,为农民提供便捷、高效的学习途径,打破地域和时间限制,让农民随时随地都能接受到高质量的培训。二要强化农民实践技能培训。在理论培训的基础上,注重提升农民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组织实地观摩、技能竞赛、实习实训等活动,让农民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切实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农民参与农业科技项目的研发和推广,使其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和进步。三要注重农民培训内容的更新与优化。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科技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要定期更新培训内容,引入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和信息技术,确保农民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建立农民培训成效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农民的学习需求和培训效果,不断优化培训方案,提高培训质量。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4BDJ068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