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著名作家乔纳森·弗兰岑新书《更远之地》中译本已由文汇出版社出版发行,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该书中译本中增加了作者的访谈,共22篇文章、21万字。主要内容包括演讲文稿、纪实特稿以及书评等文章,具体涉及阅读和写作、环境保护、社交媒体成瘾与滥用等当今这个世界上已经切身迫切的问题,非常清晰地呈现了一个态度鲜明、满怀热爱的人如何介入世界、参与世界的心路历程和实践路径。
这本书清楚地告诉人们,一个人正确对待这个世界,应该有鲜明的态度,满怀自己的热爱,能够主动地去连接世界、介入世界和参与世界,用自己的真实与爱来对待这个世界。当前,人类世界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扰、困境与困局,任何一个有责任感的人,都会有自己的思考,并付之于具体的行动。乔纳森·弗兰岑“走出家门,前往地中海,去往中国”等世界各地,目的在于接触不同职业、不同身份、受到不同文明影响的人,他甚至于冒着风险,去采访狩猎者与偷猎者等,孜孜以求,目的就是去探寻这个世界不断变化的真相,“做一个固执己见的人,捍卫自己坚信的,反对自己不满的,以鲜明的态度参与世界,拼贴一幅精神自画像。”作者的态度是鲜明的,也极其难能可贵,值得人们学习、借鉴与吸纳。他非常明确地表示,“最重要的是真实,是爱,确信自己坚信的,然后去捍卫,确定自己不满的,然后去反驳。但不温和、讨好,在这个世界里去委屈自己。”正如作者所言,“我个人是无力拯救地球的,我想要全心全意去做我爱做的事情。”这才是最理性与明智的态度。
在书中,乔纳森·弗兰岑告诉人们应该如何去正确认识与对待痛苦。现在的人们处在一个更加未知、更加多变的时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随着智能化、AI时代的到来,可以说,世界旧有结构模式处于不断改变中,也越来越彻底颠覆了人与自然、与科技、与人文之间的认知距离与心理影响,各方面彼此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也更加去传统化。不可否认,现代的人们有了更多完全不同的主动选择,当然还有许多无可奈何的被动接受,为此,有了挥之不去的无尽焦虑,也增添了很多的不堪痛苦。如何来认知、辨析、分解这些痛苦,是当下人们需要做好的一门重要功课,乔纳森·弗兰岑在书中告诫人们,“痛苦毁不了你的人生——任何真实的爱都会掺杂痛苦。无法避免,也无须避免。”意在告诉人们,不要惧怕痛苦。“毫无痛苦地度过一生,就等于没有真实地活过。”可见人生的痛苦不可避免,但一个人不能够为痛苦所困,要有与痛苦相伴相随的精神与勇气,只有这样,痛苦才不会那么“苦”。
乔纳森·弗兰岑以抨击现代技术、媒体,书写普通人生活而著称,在这本书中,他分享了自己如何不再被激愤所困,与世界建立真实关系的经验。作者还力求“敏锐捕捉现代科技症候,精准剖析社交媒体、现代科技的上瘾机制。”现在微信、小红书等都是最火爆的网络交际工具,其点赞功能是每个人指尖上的“红头文件”,是对一件事、一个人、一种态度最直接的肯定和褒扬,作者有着自己独到而深刻的理解,让读者耳目一新,从习以为常中警觉起来,他说,“当下点赞这个动词正在逐渐从一种心态的表达转变成一个用电脑鼠标完成的动作;从一种情感转变成一种消费选择。换而言之,点赞成了商业文化中用来替代爱意的东西。”真是入木三分。实际的情况是,点赞代替不了真实的爱,因为“只爱点赞的世界归根到底是个弥天大谎,是爱揭露了这个弥天大谎。”乔纳森·弗兰岑的话,会让认真的读者有自己的思考,在以后的点赞之前会有自己的权衡。每一个人都有权利享受现代科技优秀成果,但不能够被科技所绑架。引起作者焦虑的,是存在人类最终被科技主宰的可能,导致人类丧失了美好的道德和伦理,这才是最可怕的。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人类不得不面临、急需考量的重大问题。
关于文学与环境,乔纳森·弗兰岑也有自己的深度思考。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文学作品不能只是一场表演。”真是一言击中要害,“我自然倾心于环境保护主义,因为我们的环境确实有很多问题。而且我发现越关注这些问题——人口爆炸、自然资源消耗激增、全球变暖、海洋污染、对最后几处原始森林的乱砍滥伐——就越令我激愤,令我去恨更多的人。”对环境的热切关心,对存在问题的准确把握,彰显了作者的长远视野与宽阔眼界。
乔纳森·弗兰岑热爱这个世界,不回避这个世界面临的诸多问题,而是用审慎的态度,极其严苛地审视了自己对文学的忠诚、对自我的忠诚。对环境的忠诚,以及最终如何对世界的忠诚,他紧扣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把握热点、难点和焦点,分析犀利而精准。这本书给人们的启发是,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有许多痛苦与沉重,这些痛苦和沉重既是这个世界给予人们的,也是人们为自己添加的,越是身处在这个追求轻松、自如、消遣的时代,越需要珍重地对待内心所爱的一切。
读过这本书后会发现,作者的“更远之地”,有着鲜明的时代指向,也有着丰富的隐喻价值,它不是哪一座遥远的具体岛屿,不是哪一处远方的动人山水,而是人们与这个世界真实和爱之间的紧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