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街花儿巷的腊月我的老师王本朝先生馓子和果子群乐榴石红勇攀乌江龙脊山在铜钵河畔遇见美丽
第012版:两江潮副刊
上一版   
幸福街花儿巷的腊月
我的老师王本朝先生
馓子和果子
群乐榴石红
勇攀乌江龙脊山
在铜钵河畔遇见美丽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1 月 0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馓子和果子

龚浔泽

  上个世纪80年代,工业化已经像带棚的拖拉机那样开进了县城,于是,饼干、蛋卷、面包等等,以很小的渠道向乡村渗透,让那里的孩子们垂下口水。但在家乡的街头农家,自家解馋或者馈赠亲朋首选的仍然是作坊做的传统点心、零食。其中,油炸的馓子、果子一直算拿得出手的好货物。

  馓子和果子的主要食材都是面粉与水,都是经过油锅炸出来的,都是条状的,金黄色的,口感都很酥脆。不同的是,馓子由与面条差不多粗细的馓条层层盘绕弯曲,显得蓬松大气;果子则是短打扮,比馓子粗了很多,放在馓子跟前,好比小鳊鱼与大带鱼。

  做馓子和果子时,如果在和面时加点芝麻,或是在胚条外层沾点芝麻,再去油锅油炸,那也会提升很多香味,同时也让这两种点心内涵更丰富。

  全国很多地方都有馓子,但馓子形状、馓条粗细、单块馓子大小、原料、用油各有不同。与大多数地方的馓子一样,家乡苏北的馓子是小麦面做的。听说南方不种麦的地方,还有米面做的馓子,模样就像重庆磁器口的麻花。

  家乡乡间与全国大多数坊间一样,都把馓子叫作馓子,但家乡历史上的府城却把它叫作茶馓,而且是一种当地著名的特产。

  馓子与茶在名字上联在一起,似乎更有格调。但我总觉得它的口感没有乡间大集卖的馓子好吃。

  相比茶馓和很多地方的小馓子,家乡集市上卖的馓子块头相对较大,而且呈扇形。家乡的馓子多数是菜籽油炸的,也有用荤油(猪油)炸的,味道各有千秋,用荤油炸的馓子印象中相对粗一点,南面乡镇卖得多,这个馓子竟在南北几公里的地差,主料与形状都有区别。

  ‌果子虽然叫果,带了木字,被人误以为是水果类,其实却是面食。原以为只有老家这么叫,网上一搜,全国很多地方也都这么叫。

  果子是甜食,馓子则是咸的。炸果子的过程,也是要加盐的,但更多是加糖。这也使果子像树上长的果子一样有点甜。荤油炸的果子冷却后外面会有薄薄的一层白色糖蜡,荤而不腻。

  可盐可甜的选择自由,原来早就在家乡实现了。

  由于馓子和果子制作过程比较耗油,在那个缺肉少油的年代,鲜有农户自家制作,加上它们外形口味俱美,食用方便,易于携带保存,让它们在不够富裕年代的农家具有更特殊的地位。

  果子是春节等节日馈亲赠友的重要礼物,是平时招待客人的重要零食,经常与大糕一起出现在礼品篮中,或者出现在招待客人的盆碟中。

  相比果子只作为零食,馓子的吃法要丰富得多。馓子可以干吃,让人爱不释手,也可以开水泡着吃或者烧汤煮着吃,有入口即化的蓬松感。

  馓子不仅是解馋的零食,也可以作为主食,还可以作为菜肴的配料。丝瓜煮馓子是比较常见的做法,丝瓜因此更有香味。馓子还可以切碎,混入韭菜馅,用来包饺子。馓子还可以泡牛奶,或者放入西红柿鸡蛋汤,都没有什么违和感。

  在生日蛋糕出现之前,馓子应该是乡间最有仪式感的食物。馓子不仅是招待客人、馈赠亲友的佳品,更因为其热量大、好消化,是乡间坐月子的必备。哪家添了娃,不仅自家会主动采购很多馓子,在小孩改案(小孩出生满十二天)、满月、百日等特殊时分,亲朋好友来出礼(祝贺)时带的礼篮里装的首选也是馓子。

  这么说,馓子似乎比果子的台面更高一些。实际上,馓子的文化意味也确实更强,它古称“寒具”,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寒食节。很多古代的科学家、文学家、医学家都有相关文传。

  据史料记载,五代时金陵“寒具”制作技艺精湛,“嚼着惊动十里人”。苏东坡曾写过一首绝句《戏咏馓子赠邻妪》,描述过馓子的制作过程和口感。诗云:“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匾佳人缠臂金。”这应算作馓子最好的软广告。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谷部》中记载:“寒具即食馓也,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牵索纽捻成环钏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馓子利于大小便,润肠、温中益气。”由此可见,乡间喜欢馓子既源自它本身的美味,也可能因为它原本就是传统的一部分。

  那么,果子跟馓子放到一起写,也有独特原因。对于孩子来说,果子的甜在记忆中更占地位,一甜胜百味,连回忆馓子的味道,也是甜蜜的了。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