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这对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是一个系统集成的过程,应从“供需适配”“神形兼备”“送种结合”“横纵贯通”方面正确处理好四对关系,从而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发展实效。
供需适配,处理好“有效供给”与“基层所需”的关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一环。以“单向输出”为主的文化资源供给模式容易出现资源错配、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因此,应实现从“错配”到“适配”的转变,真正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一是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多从新时代基层群众的火热实践中取材,多反映广大基层群众的精神面貌。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做实做细文化惠民工程,编实织密“文化惠民之网”,充分保障基层群众的文化权益。二是精准掌握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要通过座谈调研、走访问询、问卷调查、线上征集等形式,掌握基层群众的真正文化需求,并做好有效对接。要在着眼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合理引导基层群众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念。三是有效提供契合需求的文化资源。要畅通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有效流通与精准滴灌的路径,通过提供“菜单式”“订单式”文化服务,将数字资源、图书资料、文娱项目等多样态的优质文化资源嵌入到基层公共文化空间。
神形兼备,处理好“质量为上”与“形式多样”的关系。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前提在于公共文化产品的高质量供给,这既强调了文化资源本身的“优质”,又强调了文化资源供给形式的多样、手段的创新。一是坚持质量为上、内容为王,提升优质文化资源供给能力。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衡量文化产品是否优质。一方面,要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本土资源禀赋,深挖本地特色文化,培育基层文化产业新业态,因地制宜培育新质文化生产力;另一方面,要广泛借鉴其他非本土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实践经验,鼓励高雅艺术进基层,推动优秀文艺作品巡展巡演,以质量和内容打动人心,提升陶冶情操、提振精神的实效。二是坚持形式多样、手段创新,赋能优质文化资源高效利用。找准切入点,在“点”上发力,推动优质文化资源数智化转型,通过数字技术和智能手段让基层群众更加直观、便捷地获取文化资源。把握主干线,在“线”上延伸,实现全媒体矩阵高效传播,通过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有机融合,提升优质文化资源的传播和呈现效果。扩大覆盖面,在“面”上拓展,通过加大基层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实现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建设的提质扩容,打造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
送种结合,处理好“送文化”与“种文化”的关系。当前,各级各类文化单位与城乡基层文艺团体“结对子、送文化”已成为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主要方式。但从根本上来讲,更可持续的方式是“文化造血”,要让基层群众站到文化舞台中央,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角。一是引导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末梢延伸,打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最后一公里”。要着力构建全覆盖、均衡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加普惠性优质文化资源与基层的接触面,实现优质文化资源与基层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二是健全基层文化工作创新激励机制,培育新时代专业化基层文化人才队伍。通过先进表彰、事迹宣传、补助奖励、晋升提拔等激励政策,培育基层文化工作带头人和文艺工作骨干,鼓励更多专项支持投入基层文化工作,加快形成资源互通、价值融通、创意汇通的良性供给机制。三是强化基层人民群众主体地位,营造优质文化产品就地产出的环境。要发挥基层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基层自发开展文艺活动、就地创作文艺产品,打造根植于本土的优质文化资源,在解码文艺创作的过程中释放文化创新潜能,在“送文化”润物无声的过程中达到“种文化”根深叶茂的实际效果。
横纵贯通,处理好“协同联动”与“直面基层”的关系。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通力合作、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各司其职、形成合力。一是做好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各级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部门要严格开展事前规划,完善工作方案,明确发展思路,合理安排布局,加强协同联动,形成横向到边的工作模式,激发资源聚合效应。二是进一步下移重心、下沉资源。借助四级融媒体中心渠道,积极拓展基层公共文化空间,优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总分馆建设,借鉴“15分钟阅读圈”“图书馆流通车”“文化特派员”等创新形式,畅通纵向到底的供给渠道。三是鼓励社会力量规范有序参与。要坚持政府主导,处理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之间的关系,引入第三方对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工作成效进行动态监测和阶段性评估,及时纠偏,从而构建起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反馈评估机制,助力实现“政府搭台、社会参与、百姓唱戏”的生动景象。
(作者单位分别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