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画/李泽轩 |
编者按
近日,重庆市委社会工作会议特别强调,要“建立新就业群体全方位关爱体系”。不久前,市委社会工作部等也出台了“关爱新就业群体若干措施”。本报特推出评论专版,聚焦党建领“新”、服务暖“新”、治理向“新”三方面,探讨如何让这份关爱多点“新”意。
易鲁,是一名网约车司机。他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为一家三口的生计忙碌。让他没想到的是,自己有一天也会被评为“巴南最美网约车司机”。
车轮向前,生活向好。“最美”二字,让易鲁在奔波中找到了意义。原来,重庆巴南区委组织部、网信办联合区交通局等部门,通过拉网摸排知晓了易鲁的党员身份,便将他作为联系对象,引导他在工作之余,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这一分热,是“主动成为扑火救援队成员”,是“积极主动参加‘爱心送考’活动”,是“免费护送不会使用打车软件的老人去医院”。当党的旗帜插在新兴领域的阵地上,当越来越多党员在新兴领域“亮身份、当先锋、作表率”,大家就能感受到一股凝聚力。正如易鲁所说,“找到组织,再也不孤单了”。
众所周知,新就业群体,数量庞大、流动性强,听起来很“自由”、很灵活。但灵活也意味着常常“单打独斗”,缺乏归属感。对此,重庆巴南区打破传统单位制党建的组织管理模式,针对外卖骑手、快递小哥工作半径与社区网格高度重合的特点,依托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阵地组建了一批流动党员党支部。从“流动群体”到“先锋力量”,党支部成为了“新阵地”,党员成为了“守护者”。
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巴南区不仅建了一批党支部,还把“触角”延伸到街道、社区,设立了37个党群服务点,开展了“10分钟微党课”“班前一刻钟”“微宣讲”“视频微党课”等活动。建好“新”阵地,从“走近身边”到“走进心里”,新就业群体能切实感受到党始终在身边,切实体会到关怀和温暖。
党组织,是最坚强的依靠,也是最温暖的怀抱。近年来,重庆优化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工委运行机制,成立市级行业(综合)党委22个,选派党建指导员1.1万名。当下,针对新兴领域组织机构灵活、运行模式多样等特点,党的建设仍需因地制宜、因业制宜,推动“两个覆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比如,运用龙头党建、区域党建、行业党建等方式,推动楼宇、商圈市场、园区、互联网平台、行业协会商会等党建协同发展,做到“应建尽建、应建快建”。
党徽闪光,人心向暖。以活动链接新就业群体,以组织温暖新就业群体,以党建引领新兴领域发展,把“家”筑在新就业群体身边,正是为了用“铁打的阵地”兜住“流动的群体”,让党旗始终在新兴领域高高飘扬。有了“家”,才会有源源不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认同感,“小哥们”才会更有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