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阅读带来多重的光权力轮回,荣辱兴衰转瞬间发自肺腑的文字
第004版:共赏百本好书
上一版   
为阅读带来多重的光
权力轮回,荣辱兴衰转瞬间
发自肺腑的文字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11 月 1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发自肺腑的文字
——读黎延奎随笔集《黎历在目》
许大立

  朋友寄来一本书,书名别具一格,叫《黎历在目》(重庆出版社出版)。作者黎延奎是位资深记者,我和他虽然并无交集,读他的书却倍感亲切。他写的那些新闻工作轶事,那些遥远而熟悉的故事,引发我心共振,让我油然回想起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捧读此书,时时掩卷长叹,时时泪湿双眼。不是矫情,也非多愁善感,而是心灵深处的灵魂撞击,让你不能不拨动心弦难以释怀。

  《黎历在目》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采访那些事》,写他初涉电视新闻业界的诸多案例与成长历程,写他所经历的重大新闻事件以及感受和感悟。第二部分《回不去的从前》则多是亲情友情人情与童年记忆。作者是上世纪80年代攻读新闻专业的一代新闻人,也是最早进入广电行业的新生代,他把自己的职业理想融入崇高的精神领域,也就成就了他的事业与人生。

  且看这位资深新闻人的作为:

  大学尚未毕业,为了寻找与众不同的新闻题材,他单枪匹马乘汽车坐火车辗转两天时间,去到当时万县地区最僻远落后的城口县挖掘新闻题材,深入基层写了12篇报道,竟被报社全部采用。可以说这是他事业的第一次“爆发”,也在当时的万县新闻界获得较好的反响。

  1999年,他第一次去了当时寂寂无闻的巫山县下庄村,提着胆子走了那条曾夺去多人生命的悬崖“大路”。还专门去了另一条更险的羊肠小道,拍下了下庄村最初始的面貌,把下庄当时的贫穷和苦难,用最真实的镜头展现给了世人,从而引发了社会的更多关注。书中有个细节惊心动魄:村民黄会元前一天还在筑路工地上和他谈笑风生,他把黄会元对生死的坦然摄入镜头。可第二天黄会元就在同一地点被巨石砸入崖底。文章中的那一幕,令人窒息、令人悲伤、更令人痛不欲生。那一年,他撰写的《难忘是下庄》,斩获了四个全国和省级好稿一等奖。

  他自告奋勇去到世人避之不及的麻风病村采访,写了《守望麻风村》一文,把麻风病人的苦难生活告知社会,把转业军人在麻风村的无私奉献展现荧屏,从而引发了社会对麻风病人和麻风病村的关注,也为麻风病的根治以及麻风病人重返社会作出了贡献。

  但凡当年万县地区发生的重大事件,都少不了作者肩扛摄像机的身影。三峡移民,他写下了《见证泪别的日子》,记录了长坪移民“含着泪水亲手拆掉自己的祖屋,袅袅香烟里,在祖坟前长跪不起”的动情场面;他写下了《叠映在夔门上的孤独身影》,写高空行走大师杰伊·科克伦,钢丝上跨越长江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神秘的诱惑》中他写下了跟随中法洞穴探险队入洞采访,自己差点遇险蒙难的经过。采访中,他邂逅一位没有双臂的老奶奶,从她的苦难生活中挖掘出了大爱故事《桩桩和她的儿女们》。读后让人抚胸慨叹,唏嘘良久。

  我在一次报告文学创作访谈中,曾说到作家采写新闻通讯或者报告文学时的几个要素,如慎重选题、深入现场、发掘细节、抓住人物性格特点、注重材料剪辑等等,这些都是我多年写作的经验之谈。我深感作者就是这样一位写作者,他善于发现并挖掘罕见的新闻案例和写作选题,采访中更善于发现寻常人容易忽视的细节。发现之后,就雷厉风行,紧抓不放,不怕吃苦,深挖细访。他不仅会采访、会剪辑,还有过硬的文字功底,能写出一篇篇感人至深的好文章。

  第二部分《回不去的从前》是作者多年散文创作的集纳,文中满是他对故乡奉节的绵绵眷恋。尤其对父母那份不了的深情,更是浸润在字里行间。令我印象至深的,是写那个经济不发达年代,父亲省吃俭用竟然给他买了一台海鸥牌相机,这是许多家庭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这台相机是父爱的结晶,也为作者今后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作者在前言中写道:“我不是一个思想者,没有深刻的理论思考,但我是一个记录者,始终扎根在第一线。我力图用我的文字和影像,用白描的手法,为历史留下一点真实的记忆,给历史一个鲜活的维度。”

  《黎历在目》是一本好书,内容丰富,言之有物,语言畅达,十分好读。用当下流行语说,信息量大,没有虚妄,都是干货。

  这本书记录了真实的历史,也记录了作者数十年的努力和奋斗。时代历历在目,我们历历在目,这是作者在记者节到来之际献给这个伟大时代最珍贵的礼物。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