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在高质量发展的宏大场景中,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培育新质生产力具有高度一致性和耦合性。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将职业教育建设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主动肩负起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职责使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建设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专业。专业是培育不同类型人才的重要载体。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要切实做到“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不断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一要加快布局符合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专业。新型工业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职业教育要针对新型工业化发展需求,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原则,布局一批与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以及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技术等相关的专业和专业群,改造升级冶金、医药、建材、轻纺等领域的一批传统专业。二要优先布局符合新兴产业发展的专业。职业教育要围绕当前新兴产业发展尤其是域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动态布局一批与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生物医学工程、工业互联网等相关的专业和专业群,不断培育新兴动能。三要前瞻布局符合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职业教育不仅要服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更要强化战略思维,瞄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前瞻布局一批未来制造、未来信息等方面的相关专业,不断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
培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模式。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视域下,更需要探索培育学校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全方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一是创新办学模式。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多方积极参与,构建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积极举办、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多元协同办学新格局。同时,还要鼓励面向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上市公司、龙头企业等依法参与职业教育,实现产业和教育一体发展,构建新的产教融合新模式。二是创新培养模式。更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职业教育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度参与“人工智能+”行动,形成“人工智能+职业教育”,培育一批数字化、智能化专业人才;不断推动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持续深化产学研用一体发展;加强市域合作,加快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促进学科之间交流互动,开展跨专业、跨学科培养。三是创新教学模式。要实现课程形式的多样化,多措并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以项目为依托,通过实际项目的设计和实施,激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等;创新模拟教学、合作教学、个性化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性、互动性、自主性。
锻造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人才。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人,尤其是具有强大创新创造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一是完善高效科学引才机制。进一步提升面向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人才集聚水平,完善相关产业企业与职业院校的科技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和双向流动机制,不断优化国内外人才引进格局。二是健全协同育人机制。要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校企社协同育人,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相关产业需求为导向,搭建高水平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平台,主动促进专业与产业发展对接、课程与行业标准对接、教学与生产过程对接,着力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资金链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生态,培养符合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发展趋势的“学历+技能+创新”的复合型人才。三是探索合理全面用才机制。要畅通人才任用渠道,全力支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技术创新和行业创新中“挑大梁”“当主角”,给予青年科技人才更多机会和更广阔平台;要不断提高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激发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生动力。
(作者系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