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个培育”多管齐下做深做透“土特产”文章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数字赋能地方红色文化育人新模式
第014版:思想周刊·策论
上一版 下一版 
以“三个培育”多管齐下做深做透“土特产”文章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数字赋能地方红色文化育人新模式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11 月 0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度观察

以“三个培育”多管齐下做深做透“土特产”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市委六届六次全会也指出,要纵深推进山区库区强县富民乡村全面振兴,坚持主体培育、产业培育、品牌培育多管齐下做深做透“土特产”文章。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土特产”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是农民增收的“摇钱树”。如何以“三个培育”多管齐下做深做透“土特产”文章,重庆日报约请了相关专家学者、基层干部撰写理论文章,现推出策划专题,以飨读者。

  ——编者

  

  坚持主体培育

  李廷友

  从全球农业发展实践看,现代农业需要新型经营主体和完整的经营体系支撑。深入推进“土特产”发展,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抓手,而主体培育就是做强“土特产”的主引擎。针对当前我市“土特产”发展中存在的产业链条不长、市场主体不强、科技赋能不足等问题,我们要遵循市场规律,坚持主体培育不放松,完善政策支持,让生产主体、服务主体、加工主体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起来、活起来、强起来,聚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使新型经营主体在做深做实“土特产”中发挥引领作用、示范作用、带动作用。

  加大培育生产主体,提高“土特产”生产效率。要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生产主体。一是加快发展家庭农场。要深入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充分利用山地突出的生态优势、悠久的农耕文化,发展“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强”的家庭农场,深耕细作“土特产”,积极应用电商直播、社区超市团购和现代物流配送等现代农业经营形式,促进家庭农场经营的品牌化、绿色化、特色化发展。如万盛经开区雷峰垭生态农业家庭农场的“有机雪梨”和雪梨膏已是当地一张“土特产”名片,成为梨产业中的“领头雁”。二是高质量发展合作社。坚持“生产在家、服务在社”,引导家庭农场主、返乡创业农民、新农人等发展多类型的农民合作社。加大政策支持,强化辅导服务,提升合作社市场竞争力和带动力,聚焦“土特产”的育种育苗、物流仓储等产业链建设的关键环节,用规模化服务降低“土特产”生产的经营成本。如南川区康茂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水稻品种、生产物资、机械作业、田管标准的“四统一”管理模式,探索会员制“私人定制”种植模式,依托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南川米”打造自有稻米品牌,获得了良好经济效益。

  加大培育服务主体,提升“土特产”服务效能。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将为“土特产”发展注入新动能,要引导小农户积极参与到“土特产”的现代化建设中去。一是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大规模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加强农机研发投入,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加大农机服务补贴力度,培训农机金领人才,建立健全具有山地农业特色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二是推进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促进先进生产手段和生产技术的有机结合,解决发展动力和生产效率问题。三是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和规范社会资本与小农户建立“互利互惠、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完善“订单收购+分红”“入股+保底收益+股份分红”等模式,引导农业企业与小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让参与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加大培育加工主体,深挖“土特产”多元价值。食品及农产品加工是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核心产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支柱产业。要加大农食加工企业的招引力度,以产业园区建设为基础,针对我市生猪、茶叶等产业加工薄弱环节,引进一批辐射带动强的加工龙头企业,着力培育一批10亿级以上的领军企业、高成长企业,做大一批50亿级领军企业、100亿级头部企业、上市企业。研究制定促进农业企业“升规入统”的激励政策措施,如可享受招商引资企业的同等政策待遇、提高市级“小升规”一次性补助标准等。开展企业摸排工作,联动统计、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筛选一批达到升规条件或升规潜力大的企业,建立年度“升规”企业动态培育库,加强分类指导与精准帮扶,实施“一企一策”跟踪服务,主动引导企业提供规范申报入统。

  (作者系重庆市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站长)

  

  坚持产业培育

  张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要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土特产”一头连着群众增收致富,一头连着乡村产业振兴。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把“土特产”优势资源转化为优势产业,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聚焦资源禀赋,培育名特优新“金招牌”。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是用好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充分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名特优新农产品。一是找准发展定位。要突出地域特点,找到资源禀赋转化为产业优势的路径,走一条差异化发展、符合地方实际的道路,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区域优势的产业,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二是做好产品开发。要从资源和市场两个方面出发,全面摸排了解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分析现有“土特产”发展的问题和瓶颈,按照比较优势布局,找准产业差异化发展的办法和路径。同时,针对当前人们对乡村产品的需求转变,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和服务,有效协调好种植规模、加工配套、科技研发、风险保障等工作,构建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格局。三是提升产品品质。“土特产”相较于普通农产品的优势在于原生态、特色化。要引导广大农村产业从业者强化品质意识,加大投入品使用管理,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提高畜禽粪污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推动质量兴农。同时要加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与管理,全面实施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和质量追溯制度,保证乡村特色产品品质。

  聚焦拓展链条,提高产业发展驱动力。农村特色产业的纵向链条贯穿了“土特产”从田地到餐桌的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全部环节,要面向市场需求,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提升整体竞争力。一是在“链”上拓展,健全完善纵向产业链条。乡村产业要想实现长远发展,就要结合“土特产”发展需求,布局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深加工产业,吸引“土特产”产品加工、包装、营销等各类产业集聚发展,推动各类“土特产”延伸精深加工链条,由卖半成品向卖成品转变,提升产品的经济效益。如白马镇依托红薯种植,引进中苕重庆食品有限公司,投资兴建了武隆苕粉智能化加工厂,年设计产能1万吨,带动了周边村民增收致富。二是在“融”上发力,横向融合培育新产业新业态。要着眼于增强特色农业产业的强农带农能力,发展一批关联性强的产业,尤其是能与相关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创新发展“农业+加工流通”“农业+旅游”等农业产业融合新业态,释放农业农村生态价值,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增收,进而带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

  聚焦数智融合,激活产业跃升强引擎。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新质生产力赋能让“土特产”得到更大发展。一是筑巢引凤,强化人才支撑。紧紧围绕地域“土特产”的发展需求,加强与高校、职业院校的联系,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引进一批“指导员”、盘活一批“土专家”,让科技特派员、农业产业顾问、回乡人才等专业人员长期深入乡村一线,提升农业特色产业人才智力支撑水平。二是更新技术,打入高端市场。加大科研投入,提升软硬件水平,加快现代育种技术、种养技术、农机技术、加工技术、植保技术、信息技术、流通技术等综合集成,逐步实现生产源头数字化管理,让“土特产”插上数字化的翅膀。三是智能营销,破解流量密码。做好“土特产”文章,要积极拥抱电商平台,推广“平台+网店+直播”模式,将线下实体经营与网络销售相结合,实现联农带农,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如“寻味武隆”平台,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将味觉武隆、文创武隆、风情武隆地域产品进行联合营销,成功打造豆干、苕粉、老鹰茶等网络爆款产品,推动“土特产”触网出山、农民增收致富。

  (作者系武隆区白马镇党委书记)

  

  坚持品牌培育

  唐丽桂

  农产品品牌是农产品的“身份证”。重庆丰富的农业资源禀赋催生了涪陵榨菜、巫山脆李、奉节脐橙、石柱辣椒、荣昌猪、三峡生态鱼、丰都肉牛等一批知名农产品品牌,有力提升了农业产业价值,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坚持品牌培育,做深做透“土特产”文章,做优做强巴渝特色农产品品牌,全面提升品牌影响力,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坚持品牌培育,创新“土特产”品牌培育思路。培育重点突出、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品牌集群,做大做强区域公用品牌,培育一批区域自主品牌、特色产业品牌与个性化品牌,完善品牌产业链,延长品牌价值链。打破龙头企业的定位惯性,立足多元化个性化消费趋势,发挥山地特色资源禀赋优势,建设绿色、高效、互补共赢的品牌生态链。打破“一县一品”“一村一品”传统思维,根据农产品生长特性与地域文化特征,聚焦优势产业资源、地域文化共性,发挥区域联动力与整合力,培育跨区域、具备集聚效应的优势特色产业品牌。打破唯规模量化模式,创建强弱、大小、虚实、功能互补共赢的农产品品牌集群。

  坚持品牌培育,严控“土特产”品质。质量是农产品品牌培育的基础,要建立覆盖全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健全产销区一体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网络,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和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加强对农产品产地环境整治,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责任可追溯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农产品绿色生产。建立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鼓励以品牌为载体,构建企业、合作社、基地与农户之间稳定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业生产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与市场化。增强品牌保护意识,加强品牌农产品质量保证与诚信体系建设,严控“土特产”产品品质。

  坚持品牌培育,凸显“土特产”资源优势。重庆立体气候与山地农业资源禀赋决定了农业产业的多样性,形成了特色粮油、蔬菜、茶叶、水果、中药材、生态鱼、畜产品等优质“土特产”。坚持品牌培育,要围绕重庆优质“土特产”资源,利用山地立体气候优势,立足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消费需求,不断培育创新农产品种类,培育绿色农产品品牌、功能性农产品品牌与个性化农产品品牌。要加强高、精、尖、特产品自主研发和技术攻关,以高端农产品研发为目标推动品牌培育,提高品牌农产品科技含量,培养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

  坚持品牌培育,传递“土特产”文化价值。培育农产品品牌,要挖掘产品之外的文脉、工艺、故事等无形价值,以现代元素创造、提升、重塑乡村文化,用产品传递文化价值、展现品牌个性、产生品牌溢价,使农产品成为流动的地域文化名片。重庆的地形地貌丰富、民族文化多样、各类名胜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繁多,为品牌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素材和设计灵感。“土特产”品牌设计既要结合产品特点,又要体现重庆各区县的文化内涵,融入大江大山的地域特色,讲好品牌故事,激发消费者情感认同,提升品牌价值。此外,品牌文化要嵌入企业文化,融入产品生产、包装、营销、宣传等全过程。

  坚持品牌培育,强化“土特产”品牌宣传。要借助现代元素与现代技术,利用符号传播、文化传播、场景体验传播、媒体互联传播、消费体验传播等方式,加强“土特产”品牌宣传,提升大众对农产品品牌的认知度、信任度和记忆度。要构筑立体多元宣传网络,利用电视、广播、广告牌、知名电子商务平台、自媒体平台、手机App等,加大品牌农产品宣传销售。鼓励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联合建立品牌农产品展销中心、在有条件的地区设立专卖店,参加市内外展销会、博览会、招商会等活动,宣传推介特色优质产品。

  (作者系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乡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