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把重庆打造成数字贸易内陆国际枢纽港有效破解锂资源供需矛盾 助力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美丽重庆建设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以创新金融服务助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第012版:思想周刊·智库
上一版   
加快把重庆打造成数字贸易内陆国际枢纽港
有效破解锂资源供需矛盾 助力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深入推进美丽重庆建设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以创新金融服务助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10 月 2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资政参考

深入推进美丽重庆建设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李旭阁

  市委六届六次全会强调,要深入推进美丽重庆建设、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生态屏障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筑牢生态屏障对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意义重大。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是党中央交给重庆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腹地,要切实担起维护国家生态安全重任,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推动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迈上新台阶。

  以系统观念推进生态治理。高水平建设美丽重庆、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市域范例、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需从生态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系统性入手。要优化生态空间布局。立足于国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与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部署实现有机贯通,结合自然地理格局、地质环境,以“一岛两江三谷四山”为试点区域,衔接“三线一单”管控要求,从而形成“三带四屏多廊多点”的复合型、立体化、网络化的生态安全格局,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城。要建立绿色发展管控体系。生态基底关系城市未来发展的总体格局。要努力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水生态环境的共建共保体系,协同推进成渝两地水资源品质改善;积极引导传统产业实现绿色转型升级,打造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要强化生态防治系统。生态防治,既要考虑其整体性、系统性的内在发展规律,还要兼顾外界因素对生态的各种影响。要从宏观角度,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全方位系统治理,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环保理念,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格局。要精准定位,实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对生产过程中出现污染的企业进行有效整改、系统管理、专项监察,通过“自行监测、社会监测、管理部门监测”,逐步消除污染。同时结合城市地理位置、产业分布等情况,推进森林、绿地、公园等惠民工程,增强城市的“绿肺”功能。

  以生态底色绘就发展蓝图。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是实现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要加速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以新质生产力带动新技术、新能源、新形态,通过减少粗放型、高污染企业数量,提高绿色新兴产业占比,持续提升绿色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传统制造业实现新的突破。要提高产业生态融合。经济的繁荣发展离不开环境资源提供的物质基础,环境保护同样也离不开良好经济条件的支撑。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是推动三大产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基础。推动农业与生态相融合,拓展生态农业多种功能、挖掘生态乡村多元价值,促进农村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绿色产业兴起。推动工业与生态相融合,以新标准替代旧标准,促使产业逐步升级,从而真正实现产业绿色化。推动服务型制造业与生态相融合,大力发展绿色低碳领域服务型制造,打造优质高效的绿色服务体系。要打造宜居环境。重庆依托“四山、三谷、两江”的自然地理环境,结合近些年生态治理成果,进一步提升了城市魅力及居住体验,但在城市文化与自然环境相结合领域仍有进步空间。可以两江四岸为切入点,由里向外,改造老旧小区、修缮民用设备、提升沿岸景观、增加公园绿化、更新城市面貌。还可定期对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开展城市文化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满意度调查,通过聚焦核心问题不断整改,从而提升城市的宜居品质。

  以制度建设推进生态保护。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根本上依赖于长江流域高质量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要落实环保主体责任。落实河长制、林长制和地方党委政府保护发展自然资源的主体责任。着力构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机制,逐步完善生态环境法治体系。同时研究建立关于环境保护的生态修复评价与考核体系,明确生态保护和修复监管职责。大力推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落实,对个别企业损害环境的行为严惩重罚,倒逼企业承担起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要开展跨省跨区联防联控。生态资源并非一省一区所独有,其实际分布往往跨省跨区。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核心,辐射周边地区,建立起跨省跨区联防联控合作平台,划定统一的“生态保护红线”,并将“生态保护红线”检查工作正规化、常态化,使水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等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提升跨省跨区执法沟通效率,设立“特殊事件”“紧急事件”“共同防御”联合办事处,做到特事特办。除此之外,还需在长江流域设立水生态监测机构,对长江上游、中游、下游、干流支流等水体质量进行实时监测,并通过内部联网,实现多省份数据共享,从而共同预防和治理水污染。要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需要建立来自政府部门的纵向转移支付和地区间的横向转移支付的生态补偿机制。这既是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区域协调发展、地区均衡发展的现实需要。可以通过完善排污权、碳排放权、生态地票等交易机制,以及签订“森林覆盖率横向补偿协议”等方式,推动补偿工作持续有效进行,从而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