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池坝镇通往红池坝景区的新建道路。(巫溪县委宣传部供图) |
“十月金秋景色佳,满山枫叶映朝霞。”深秋时节,走进被誉为“重庆第一深谷”的兰英大峡谷,一束束红叶在风中摇曳,周围被色彩包围,红叶映着山峦,令人陶醉其中。
巫溪,位于重庆东北部,是最靠近中国版图“心脏”的地方,森林覆盖率和林木蓄积量位居全市第一,这里不仅有重庆唯一的Ⅰ级水质河流,还拥有重庆最高的山峰、最深的峡谷,中国南方最广阔的高山自然草场,全球面积最大的高山花海……
“巫溪天地有灵气。”近年来,巫溪县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厚重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资源,坚持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融入“五美城乡 文明巫溪”建设中,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突出“旅为龙头、农为基础、农旅融合”,统筹推进城乡旅游牵引与农业夯基融合发展,致力于将好山好水变成好风景、优良生态变成生产力,助推百姓致富、乡村振兴。
聚焦“一主两辅”主导产业,不断夯实农业基础
盛夏时节,每当夜幕降临,巫溪县大宁河畔就热闹起来,一张张条桌摆满了河岸。“烤鱼来咯!”在传菜孃孃热情的吆喝声中,三两好友相聚碰杯,有滋有味地品尝着盘中烤鱼。
巫溪是渝派烤鱼的发源地,烤鱼是巫溪的一张闪亮名片。近年来,巫溪深挖烤鱼历史,讲好烤鱼故事,把以烤鱼为主的预制菜产业作为全县主导产业,成立巫溪烤鱼产业发展指挥部,打造巫溪烤鱼风情街区,建立巫溪烤鱼研究院以及巫溪烤鱼生产基地、加工基地、体验基地、培训基地和巫溪烤鱼商品交易中心。巫溪烤鱼制作技艺不仅被评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巫溪也被国务院国资委主管的世界中餐业联合会授予“国际烤鱼之乡”称号。据了解,全县现有各式各类烤鱼门店230余家、年售烤鱼10万余条,仅大宁河边漫滩路烤鱼一条街,年产值就达3000万元。
炎炎夏日,巫溪老鹰茶与巫溪烤鱼堪称绝配。巫溪老鹰茶基本上与巫文化、盐文化同时期出现,民间称作“盐背子茶”,唐朝至明清时期曾为贡茶,是大巴山地区老百姓的挚爱。
巫溪县高度重视老鹰茶产业发展,将老鹰茶作为“一县一品”重庆爆品打造。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县老鹰茶生产、经营、销售企业已达20余家,各类老鹰茶礼品包装共30余款,老鹰茶年产量达200吨,综合产值达1.5亿元左右。
此外,巫溪县药材资源也十分丰富,素有“天然药海”之称。据了解,巫溪现有药用价值的地产中药材2932种,占全市药用动植物总数(5832种)一半以上,其中常用药材320种,品种数量居重庆之首。
巫文化、盐文化、药文化、茶文化及康养文化荟萃于此,成为巫溪发展的宝贵资源。巫溪县通过高水平规划引领,念好“生态经”,打响“文化牌”,聚焦“一主两辅”主导产业,不断夯实农业基础,加快迈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实施强村富民行动,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走进尖山镇大包村马铃薯现代农业产业园内,小型农机来回穿梭在田间地头作业,村民们也忙得不亦乐乎。
尖山镇大包村通过“和美家园”建设,成立生产互助会,引导村民采用地膜覆盖技术,通过增温保湿、保墒保肥及土壤疏松,使马铃薯平均亩产从1350公斤提高到2000公斤,每亩土地增收1000至1500元,让庭院“方寸地”变为“聚宝盆”,实现了村民互助增产增收。
据介绍,巫溪县按照支部领办合作社的要求,鼓励村居围绕“一主两辅”主导产业布局,组织群众共同谋划村集体经济项目,依托网格组织分户与群众共同规划庭院经济项目,确保每个家庭至少有一个致富项目,发展庭院经济,壮大集体经济,有效带动农户增收致富,村集体经营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75%。
文峰镇三宝村的李吉恩每天都会到田间水泥便道上来来回回地查看,及时将情况反馈给由12户41名邻居自发组建的“共富小院”。他说:“村党总支部探索小院这种乡村抱团发展的‘新模式’,引导邻里以院坝为单位,推选信得过的当家人,在宜居宜业和美家园建设中发挥主心骨和领头羊的表率作用。”
峰灵镇谭家村大力发展冬桃产业,抢抓“三变”改革试点契机,探索建立“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建立了储存、配送一条龙的冷链物流体系,2023年产值达260万元,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录。
城厢镇酒泉村以“生产互助会”“家庭农场”“共富小院”等形式发展青脆李产业,注册“酒泉香脆李”商标,打造“巫溪脆李”产业品牌,通过卖李果、卖李花、卖李苗、卖技术,形成“以李为带动、农旅融合、全方位多角度”发展的产业体系,显著提高了当地群众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收入。
巫溪县以家风屋场为中心,以庭院经济为基础,引导无职党员认领“致富带头岗”,牵头组建3800余个生产互助会,采取“工换工、工抵钱、技转工”等多种形式,互助发展庭院经济。
巫溪县加快推进“五美城乡 文明巫溪”融合发展,通过“生产互助会”“家风屋场”“共富小院”等一把把金钥匙,开启了“五美城乡 文明巫溪”建设的“致富门”。
坚持“旅为龙头”,牵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这里,春天是山花烂漫,百花争妍的云中花谷;夏天是绿草如茵、清风徐徐的天然牧场;秋天是万山遍红、层林尽染的金秋国度;冬天是千里冰封、银装素裹的童话世界。
来巫溪旅游,第一站必须是“金字招牌”——红池坝国家森林公园。景区内有中国南方最大的高山自然草场,每年积雪时间超过120天,有夏冰洞、西流溪等奇特景观,在秦巴山区和三峡库区旅游景区中独一无二。
当前,巫溪县正咬定“奋力实现新时代巫溪绿色崛起”总体目标,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深入挖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因地制宜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着力构建具有巫溪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红池坝镇就是“旅游牵引,农为基础,农旅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全镇紧抓旅游“红利”,重点发展以万亩茶叶、经果、蔬菜、中药材、万群中蜂以及三万头(只)草食牲畜为主的“六个万级”产业,坚持规模化、标准化、景观化发展,让“茶园、果园、药园、菜园”变成“可视、可食”的景观,实现“产业生态化、农业景观化”。
“农田变景观。”九坪村利用村集体土地建设“微田园”,“错地块、搭色彩,错季节、不断档”栽种蔬菜,实施“标准化种植、规范化管理”,让普通常见的菜园变身成为“可观赏、可食用,可采摘、可学习”的农业景观和农作物科普基地。目前,红池坝镇已构建起“春品茗赏花,夏避暑摘果,秋观叶采药,冬民俗戏雪”的四季农旅融合发展格局。
“场景变风景。”红池坝镇持续开展“四改五治”行动,建成渔沙南岸坪、银洞月亮台、茶园小平原、中岗龙池坝、龙台金竹坪、茶山柑子坪、九坪吴家坪7个农旅融合示范片,让农村生活场景变为风景,成功创建红池云乡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坚持以“小组团、微田园、生态化、有特色”为方向,推出农耕游、康养游、研学游、户外游、茶旅游等主题旅游,“红池坝上·云中之家”乡村旅游品牌日益知名。
“民房变民宿。”红池坝镇利用闲置农房资源,发展民宿酒店4家,乡村旅游接待户66户,新增床位652张,实现农房变客房、农民变老板。大力推广乡村旅游系列标准,出台《红池坝镇民宿服务标准》,开展民宿标准化服务培训,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
红池坝之美,美在四季变化;而古城之美,则美在历史悠久、气质典雅。大宁古城距今有1814年历史,是三峡库区唯一未被淹没的古县城。近年来,巫溪县坚持在传承中保护、保护中发展,升级改造漫滩路,全面展示巫溪特色文化元素,优化大宁古城景点线路,不断提升千年古城的吸引力和美誉度。
此外,更多的乡镇依托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探索农旅融合发展新道路。如通城镇龙池村以二十四节气文化和农耕文化为核心,将全村划分为春生、夏繁、秋收、冬憩四个组团,打造了具有龙池特色的文化名片,实现了农旅融合、文旅融合的双赢局面,成功创建“耕歌龙池”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长红村则充分挖掘本村红色文化资源,修复“红三军司令部暨政治部标语遗址”,配建红三军纪念广场,打造红军街,发展红色旅游,做活“红色文章”,传承红色文化。
巫溪县正以红池坝国家森林公园为引爆点,大宁古城、宁厂古镇为重点,灵巫洞、柏杨河、妙峡云台峰、兰英大峡谷四个AAAA级景区为支撑,一批AAA级景区为基础,推动形成“点线面”有机统一、互促共进的全域旅游发展态势,持续唱响“天地灵气 逍遥巫溪”文旅品牌。
巫溪县以“五美城乡 文明巫溪”精神文明融合发展为抓手,让好山好水融入群众生活,让优良生态鼓起百姓腰包。旅为龙头,牵引产业格局;农为基础,夯实发展根基;农旅融合,让巫溪稳步前行,成为一座文化底蕴深厚、气候景色宜人、产城景深度融合、宜居宜业宜游的“恋恋小城”。
(本文执笔:卢向虎;调研组成员:重庆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卢向虎,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教授王斌;重庆日报记者侯金亮、朱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