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推行“退出制度”,谁退出?怎么退?群众看病就医费用明显降低从“挂壁路”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重庆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比拼卫生检验检疫技能
第0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国企推行“退出制度”,谁退出?怎么退?
群众看病就医费用明显降低
从“挂壁路”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重庆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
比拼卫生检验检疫技能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10 月 1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企推行“退出制度”,谁退出?怎么退?

重庆瞭望 杜铠兵

  9月27日,国务院国资委相关负责人在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2024年第三次专题推进会上表示,到2025年,国有企业必须普遍推行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

  这一“退出制度”,是否意味着打破了国企“铁饭碗”?怎样的人会被“退出”?这项改革最终指向怎样的预期效果……消息一出,迅速引起了包括国有企业员工在内的各界人士热议。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顶梁柱”,也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因此,国企改革必须步步为营,始终回答好大众关切的关键问题。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相关的改革举措也备受公众瞩目。此次明确提出将普遍推行“不胜任退出制度”,并给出了明确的时间节点,公众关切之余,也不乏质疑和追问。

  为何要推行“退出制度”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什么是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

  事实上,打破国企“铁饭碗”的声音并不是首次出现。近年来,国资委推出了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等改革措施,经营管理人员打破“铁交椅”,实现能上能下。简言之,如果任期内考核不合格,相关人员就要退出领导岗位,且按规定因考核不合格退出的领导人员也有一定比例。

  2023年12月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时便指出,2024年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相关制度在央企二三级子企业的覆盖面应不低于70%;此次会议则明确要求,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要在“刚性兑现”“提质扩面”上下功夫,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要在“更广”“更深”上下功夫。

  为什么要在当下普遍推行这一改革措施?

  客观来说,普遍推行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与现实考量。面对全球竞争加剧、市场环境瞬息万变的现实,国企同样面临着效率提升、人才优化的迫切挑战。长期以来,一些国企存在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管理涣散等问题,企业经营持续亏损“出血”,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专家表示,本次国资委再次强调此制度,也是为了在新一轮国企改革中将此制度做深做实,提升国企的管理效率和员工的工作效率,打破“铁饭碗”,实现提质增效。

  打破的是谁的“饭碗”

  有网友担忧,所谓“退出”是不是变相裁员?会不会影响普通员工的“饭碗”?事实上,这项改革主要针对的是国企的经营管理人员,其内核是“优胜劣汰”。

  普遍推行退出机制,就是要让一些能力不足和态度不端的经营管理者产生危机感、紧迫感,以制度倒逼国企经营管理人员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工作能力,进而激发出国企改革的“鲶鱼效应”。

  这就意味着国企经营管理人员必须突破过去抱“铁饭碗”、吃“大锅饭”的思想桎梏,拒绝“躺平”思想,主动跳出“舒适区”,全心全意谋划企业转型发展,以自身履职能力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而公众则需要精准理解本轮改革释放的信号,积极看待改革的指向和成果预期。这将有效提升国有企业经营管理队伍的战斗力,激发企业竞争力和生命力,进而为公众创造更优的就业环境和营商环境,实现改革成果人人共享。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推行新的退出机制,是为了促使国企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进而提高国资国企整体运行质量。只有真正具有竞争力、创新力的国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厘清了“该不该退”的问题之后,关于“怎么退”的思考更具有现实意义。唯有将退出机制用活用好,才能达到以“退”为进的改革成效。

  如何“退出”才见成效

  “退出”不可任性,关键是要建立标准。怎样的职工应该退出?退出多少?对于这些关键问题,都要有明确、详细的标准和要求,要建立科学公正的考核体系,避免出现“一刀切”或者因个人喜恶导致的“被退出”,也不能简单将到龄退休人员、违法违纪人员等算在“不胜任退出人员”中凑数。

  此外,还需要建立与退出机制配套的监督机制,设置相应的监督机构来保证“退出”能够公平、公正地实施,由专人来处理投诉反馈,解答疑问,确保这项改革措施在执行过程中不变形、不变质、不变味。

  改革更要稳中求进,持之以恒啃下“硬骨头”。国企改革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大局,也关乎无数个家庭的饭碗,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的相互关系,实现改革力度同社会承受度的辩证统一。

  值得警惕的是,切不可将推行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当成“一阵风”,更不能使其沦为形式主义、政绩工程,而是要实实在在以改革为契机,因地制宜推动政策细化和落地实施,持续优化企业人才队伍,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国企改革向纵深挺进。

  淘汰不是目的,以“退”为进才能创造新机遇。改革难免会有阵痛,但唯有如此,才能根治部分国有企业亏损“流血”的顽疾。同时,面对挑战和机遇,“能上能下”才能刺激发展潜能,弃短取长才能聚焦主责主业,进而助推国有企业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

  推行不胜任退出制度并非只是单纯的“裁员”,而是要以此为抓手构建一套科学、公正、透明的人才评价与退出机制。因此,在政策执行中也要避免走入“只罚不奖”的误区,而是要同步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吸引优秀人才,推动企业发展与员工利益有效绑定,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大众创造更良性的就业环境和更丰富的市场机遇。

  “要防止只有制度、没有动作。”国务院国资委有关负责同志在日前召开的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2024年第三次专题推进会上表示,深化提升行动实施以来尚未开展该项工作的企业,原则上都要在年底前真正行动起来。

  当末位淘汰制的风刮到了国企,这也意味着一场关乎企业生命力与竞争力的深层次变革正在到来。乘风而上,以“退”为进,让我们共同期待改革带来的国企发展新面貌,迎来国企更高效率、更强活力、更高质量的发展新时代。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