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韵中秋 品味中国式的浪漫硝烟散尽,谁是更可爱的人岁月呼啸,永不倦怠开学季 讲好重庆非遗故事
第008版:共赏百本好书
上一版   
书韵中秋 品味中国式的浪漫
硝烟散尽,谁是更可爱的人
岁月呼啸,永不倦怠
开学季 讲好重庆非遗故事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9 月 1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岁月呼啸,永不倦怠
——读《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有感
牧寻

  今年9月12日,是翻译家杨苡诞辰105周岁的日子。近日再读杨苡先生唯一的口述自传《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更是感触良多。该书由南京大学教授余斌历时十年整理撰写,可谓是一位女性的成长史、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一部个体见证下的百年中国史。

  赵瑞蕻、杨苡夫妇是我国著名的“翻译伉俪”,赵瑞蕻先生是中国最早翻译司汤达著名长篇小说《红与黑》的译者;杨苡先生则首创了“呼啸山庄”这一译名,她翻译的《呼啸山庄》至今仍是这部作品最经典的中译本之一。

  多年以后,面对余斌的访问,杨苡先生想起了百年来的平淡与波澜。

  时间回到1919年,杨苡出生在天津一个贵族家庭。她的父亲杨毓璋是天津中国银行首任行长,兄长杨宪益是翻译家,姐姐杨敏如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授,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杨苡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

  然而,杨苡不仅仅想做个大家闺秀。在她看来,正逢其时的她应当为文艺、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彼时她最强烈的愿望就是像《家》里的觉慧那样,离开家,到更广袤的世界里去。

  这一去,改变了杨苡的一生。她的“朋友圈”里出现了闻一多、沈从文、吴宓等老师,王佐良、杨周翰、穆旦、许渊冲等同学,这样浓厚的学习氛围也为杨苡日后翻译《呼啸山庄》打下了基础。

  在口述中,杨苡自谦为普通人,但无论她的履历,还是她的作品,都注定了她不是一个平凡人,从天津辗转到中国香港、越南,再回到昆明,这一路的流离早已练就了她坚韧的性格。

  在西南联大,她留下了岁月最惊艳的时刻。她回忆起不善于照顾自己的沈从文,棉袄总是掉棉絮;她回忆起穆旦,总是为情所伤。但对她而言,最重要的一个人恐非巴金的三哥李尧林莫属。在杨苡的口述中关于李尧林的描述,是全书最动人、最美好的部分。

  于是我们看到杨苡这样描述:“我希望他(李尧林)听到唱片会知道是我在等他,在放给他听。他的确也会朝楼上望过来。虽然他并不能看到我。我不会站到窗前,开着窗户在楼上和他说话更是不可能的,我只会远远地看他两眼。”我想,这种朦胧的感情,大抵是两个年轻人的互相倾慕。但无论如何,两人的关系都没有更进一步,这不免让人感到遗憾。

  晚年的杨苡回忆起李尧林来,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但是一谈到她翻译的《呼啸山庄》时,我们就能感受到老人眼里的光。她喜欢艾米丽·勃朗特,她去看她的电影,最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就将《呼啸山庄》翻译了出来。“呼啸山庄”这个名字,是杨苡先生的首创,“呼啸”二字,想必是杨苡对之前30多年岁月的总结。那时候的她也许还没意识到,呼啸的不仅仅是那座远在彼岸的山庄,更是自己的一生。

  岁月呼啸,转眼已是百年。杨苡生命里的那些人,大多已经逝去,杨苡生命里的那些事,大多已消散在风里。留下的是他们的功绩,忘记的是他们的生活细节。但杨苡的口述,更像是活着的历史,帮助我们复原了一个生活粗糙的沈从文先生,一个讲英语口音很重的吴宓先生,一个乐意提携后辈的巴金先生……这也许便是这本口述自传的意义。

  在书的后记部分,作者余斌提到,杨苡先生一直怀疑这本口述是否有价值。杨苡将这本书的内容当作自己的碎碎念,但正是这些碎碎念,让我们看到了跌宕起伏的百年里,名家们的生活细节。在整本书里,她都没有着重讲大历史,但我们却时时能够感受到历史对个人命运的影响,战争带来的颠沛流离,生活归于和平时的宁静……

  这样看来,杨苡的一生,从动荡的年代开始,最终走向了平静的美好。岁月呼啸而过,这位老人却越来越“美”,毫无倦意地讲述着过去的故事,神采奕奕。

  当然,我们能够看到那些人、那些事,离不开余斌。南京大学的余斌教授以倾听抵抗遗忘,以细节通向历史,历时10年,终于将这本书展示到了我们面前。一个有故事,有经历,一个有诚心,愿记录。这样的组合让我们看到了传承的可能。

  时间疾驰,人生实短。每个人的生命都不过百年,而真正留给自己的,是那些动人的经历;真正留给后人的,是那些真实的细节,是一群年轻人的报国志气,是战胜一切的信念。所以,即使岁月呼啸,我们永不倦怠。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