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为县城画像?或许,它意味着老旧的街道、缓慢的节奏,没有高楼栉比,没有车水马龙。关于县城的想象,在社交平台上尤其多元,从“县城文学”到“县城摄影”,再到“县城旅游”……县城火在网络的流量里,也火到人们的脚步中。比如,从某旅游平台的大数据来看,重庆就是暑期县城游的top5城市客源地之一。
县城,为何忽然成为人们心中的“远方”?当现代人在都市里朝九晚五,试图遥望一种松弛、质朴的生活,县城成为了最好的想象素材。或怀旧,或向往,县城在社交媒体上被看见,也被意象堆砌成符号。
县城,可以被审美,但不能被虚构。因为,1800多个县和县级市占据了约90%的全国国土面积,容纳着约7.4亿常住人口。县城,是真实而重要的存在。值得被看见的,不止县城的模样,更应有县城的发展。
事实上,县城也可以是富足和发达的。前不久发布的《2024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显示:2023年,我国GDP超千亿元的县城已达59个。比如,人们熟知的“小商品之都”浙江义乌,就是“千亿县”中的佼佼者之一。
义乌,是“千亿县”的一个缩影。义乌的小商品市场,链接国内20余个产业集群、210万家中小微企业,依托庞大物流网络和“集拼仓+海铁”出口模式,实现“买卖全球”。刚刚结束的巴黎奥运会上,纪念徽章、手环周边等小商品,大部分都是“义乌制造”。
重新为县城画像,专、精、特、新的特点跃然纸上。江苏昆山的电子信息、湖北仙桃的非织造布……这些县城,无一不是找准自己的赛道,纵深挖掘产业链潜力,持续壮大产业集群,进而在全国发展版图乃至全球竞争格局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这种成功经验,值得县域面积广大的重庆借鉴。要看到,重庆的8个市辖县、4个自治县,占全市47.5%的面积,但仅贡献了全市13%的经济总量。经济底子薄、资源约束大、发展阻碍多,是重庆县域经济发展的难点,也应当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加快融合发展的突破点。
产业兴,则县域兴。发展县域产业,关键在于因地制宜,重点发展比较优势突出、延链作用显著的产业。比如,重庆奉节的眼镜产业——当地充分发挥劳动力丰富、要素成本较低的优势,推进原材料、配件等就地配套,构建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贸易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现在,全国每生产20副眼镜,就有1副产自奉节。
县城,可能是一方“回不去的故乡”,但它的生命力从来不曾枯竭。重新为县城画像,看见它的茁壮和鲜活,让县城存在得更加立体,让“奔县”成为流量之外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