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谷香里晒丰年好一朵美丽的山茶花家庭医生再别鲁院
第004版:两江潮副刊
上一版   
稻谷香里晒丰年
好一朵美丽的山茶花
家庭医生
再别鲁院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8 月 1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茶花

再别鲁院

李燕燕

  这是我第二次与鲁院告别。

  这一天是2024年7月4日,主题为“文学高质量发展”的短训结束。

  与来时一样,灼热的夏日阳光透过天井,悄然将金黄铺上楼道。站在四楼拐角,看向多年前就已烂熟于心的宿舍房号,依恋与不舍纠缠,竟生出别样的酸楚,一瞬间让我有了落泪的冲动。

  第一次告别,是2018年1月7日。鲁迅文学院第三十三届高研班(简称“鲁三三”)长达四个月的学习结束,记录着“鲁三三”学习花絮的作品集和相册永远留在了鲁院。

  这里有我终其一生难以忘怀的特殊的成长点滴:有之前只闻其名的大作家的文学课,有针锋相对的学员作品研讨,有活泼俏皮的沙龙活动,有只在微信联系过的刊物编辑面对面的点评,有同学之间因为创作见解不同而发生的争执,更有初学者感叹“天下之大”的领悟……

  结束也是新的起点。在鲁院学习,我所受益的不仅仅是与文学密切相关的技术、思维和逻辑,更关键的是,我明白了我的热爱、我的坚持应当是什么。

  2018年,我勇敢地成为一名自由撰稿人。

  那次告别鲁院之际,我有过一个梦境:站在一片树林里,金色的阳光倾泻而下,透过茂密的枝叶将星星般的光亮洒落在我的肩头。

  我一直牢牢记着这个梦,以及这个梦给我的启示。

  从那个起点出发,我用在鲁院学到的创作理论和技巧,大量阅读、努力创作,以一个报告文学作家的身份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新人奖。

  多年来,我奔波于各种采访现场,植耕于书房,也渐渐明白一个道理:努力与才华,就像一对翅膀,将会带着有心人去到想要到达的地方。

  是的,2024年6月底,这对翅膀带着我回到鲁院,来到高手如云的文学高质量发展研修班。

  和2017年一样,美好的学习时光总是匆匆而过,无论是上次的四个月,还是这次的九天,告别的时间总是转眼即到。

  与过去相比,这次短期学习,更加注重创作思想的浸润和碰撞——也许,技巧对已然走向成熟的作家来说,算不得最根本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秉持的创作理念。

  话题依然要回到这次短训的主题,或者说文学未来前行的方向:文学高质量发展。在课堂上,在院子里的荷花池畔,在学员宿舍里,甚至在食堂的饭桌上,我们思考着探讨着这个庄严的主题。再别鲁院,我们也必将以己之力践行这个主题。

  文学怎样才能高质量发展?或许,每个作家结合自己的创作,都有独特的回答。

  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要坚持写非虚构当报告文学作家?叙事文体中,小说才是主流呀!”

  我的认知是,中国故事独特瑰丽,其精彩程度远超一切想象。这就是非虚构写作的厚实土壤,也是我作为一个非虚构写作者的信心和勇气。

  今天的时代,有着独属于这个时代的故事和情感——就像今天的每一个奋斗者,他们身上的故事,都必定带着时代的特有标记,不可否认,他们都是精彩的中国故事的组成部分;就像一碗麻辣鲜香的重庆小面,或者一小袋最常见的涪陵榨菜,我们的身边,有着一众最为熟悉、充满地域性的东西,貌似普普通通的它们,却蕴含着地方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乃至世间百态的深意……

  这一切,细微却伟大,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感受、去投入、去书写、去记录。

  在我看来,高质量的非虚构作品,必定蕴含着来自生活的鲜活和复杂,带着时代特有的气味、声响、色彩和质感。

  这次鲁院的对话课上,我被北大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的一句话深深打动——作家不能仅仅站在道路一旁为驶过的车辆鼓掌。

  我为这句话加上了自己的注脚:作家更应主动去跟随、去助力、去提醒。

  报告文学的高质量发展还在路上。再别鲁院那天,我接到了《文艺报》的约稿,撰写一篇综述性的报告文学评论。

  在这篇文章里,我这样写道:“如何有效提高报告文学的文学性,是当下报告文学作家应该高度关注并身体力行解决的问题。在我看来,要冲出这个‘瓶颈’,就要勇于尝试变革,包括扩大题材范围,研讨‘呈现手段’,探究‘非虚构’与‘虚构’的尺度,等等。”

  这些,都将是我未来的努力方向。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副主席、第五届茅盾新人奖获得者)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