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通道物流产业融合互促高质高效发展新机制以高质量职业教育助推重庆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推动“四链”深度融合助力双城经济圈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超大城市国际传播效能
第007版:思想周刊·策论
上一版 下一版 
构建通道物流产业融合互促高质高效发展新机制
以高质量职业教育助推重庆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推动“四链”深度融合助力双城经济圈产业转型升级
全面提升超大城市国际传播效能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8 月 1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决策谏言

推动“四链”深度融合助力双城经济圈产业转型升级

许秀川 王浩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共建共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点任务。推动双城经济圈产业转型升级,要不断部署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完善资金链、建设人才链,着力破除制约“四链”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障碍,切实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部署创新链,以数智化创新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系统梳理双城经济圈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基础领域需求和技术支撑短板弱项,打造产业迭代升级创新集群。二是以数智创新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聚焦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量子通信等数智新技术,让新技术不断在场景中验证、迭代和示范。着眼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围绕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推动数智新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嵌入运用,促进新技术与工业设计、科技服务、物流运输等生产性服务业和传统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实现产业数智化增效、数智产业化提质,创新打造发展新优势,以数智创新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布局产业链,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一是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川渝两地科研院所及高校要与产业链上的企业加强合作,形成科技创新利益共同体,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共担科技创新风险和成本。打通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通道,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加速推进原始创新,营造宽松、包容的政策环境,鼓励向无人区探索,宽容前沿探索的失败。二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明确主攻方向,彰显地域特色。进一步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培育制造业产业新动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同时,以数字技术赋能新型工业化,催生产业新形态,通过优惠政策激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扩大布局,不断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推动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

  完善资金链,推动社会资本投入和耐心资本注入。一是围绕创新链和产业链打造资金链。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形成金融、科技和产业的良性循环与耦合互动。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新业态,筑牢双城经济圈产业创新链条。二是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耐心资本投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充分尊重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前提下,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调控与引导作用,引导各类资本坚持做长期投资、战略投资、价值投资和责任投资。聚焦双城经济圈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引导社保基金、养老基金、企业年金等长期资金进入创投市场,鼓励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发挥长期耐心资本作用,助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建设人才链,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高端智力支撑。一是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发展需求,前瞻性部署建设人才链。健全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及紧缺人才信息发布机制,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和产业人才培训基地。优化重大科技项目资源配置方式,建立关键技术领军人才跨组织调配机制,依托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开展协同创新。二是依托“四链”融合,构建产教供需对接机制。构建双城经济圈的“四链”融合供需对接机制,打造供需信息共享平台,搭建产教融合联合体。联合体内学校和企业可组建工作专班,共同开展产业转型发展趋势、人才需求情况等方面的调研,形成产业发展分析报告、行业人才供需清单、技术供需清单等,并定期对外发布。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西南大学分中心、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