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都放暑假了,学校操场空着也是空着,为何不对外开放呢?”最近,住在重庆大学城的舒先生查出高血脂,想去自家附近的高校跑跑步,却因预约问题吃了“闭门羹”。
暑期的高校体育场馆为啥闲置?连日来,本报记者深入调查,发现我市多数高校仍实行预约入校,但线上预约系统尚不完善。此外,部分高校体育场馆建设仍较为落后。一边是“睡大觉”的设施,一边是“要运动”的居民,供需之间如何搭上桥?
从管理角度出发,暑期开放体育场馆,校方可能有心无力。“首先就是安全问题”“无形之中增加了运营成本”,一些校方负责人道出其考量。还有相关人士表示,“打烊”是因为暑期正值场馆设施翻修之际……
开门,自然要费力、要花钱,不能想当然地把成本全压给高校。正如重庆理工大学体育部的陈教授所言:“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不单是学校的事情,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共同发力。”说到底,各方携手配合、分担压力,才能妥善解决管理、资金等问题,避免校方在开放体育场馆时过于“负重”,最后选择“一关了之”。
一方面,相关部门要承担起统筹协调的责任,适当加大资金投入,通过鼓励高校完善体育场馆设施、支持校方引进第三方服务机构等方式,为高校体育场馆开放创造现实条件。另一方面,高校也应有在开放中彰显“大学之大”的主动性,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校门进出、场地使用等管理办法。
此外,有一个问题特别值得关注——我市高校现有的体育场馆大部分没有数字化线上预约功能。数字重庆建设进程中,高校尤其应该发挥“智力”优势,“走在前”,作示范。比如,搭建数字化系统整合场所资源,畅通、简化预约服务。
无论是盘活闲置资源,还是满足群众需求,高校体育场馆的开放都有不小的积极意义。早在2017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就曾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鼓励学校免费或低收费对社会开放,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唤醒“沉睡”的高校体育场馆,态度应该更明确,落地也该见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