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花一分钱带走共享充电宝”——近日,媒体曝光部分商家在网络上售卖“将共享充电宝据为己有”的教程。记者调查发现,这种所谓的教程,实际是利用了共享充电宝平台的系统漏洞。
无论是兜售还是购买共享充电宝“0元得”教程,都是违背商业伦理与社会公德的行为。从法律层面来看,此类行径也已涉嫌违法犯罪。一位律师指出,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客观上利用漏洞和平台的信任将共享充电宝据为己有,符合秘密窃取的行为特征,客观上有盗窃行为,在一定条件下可构成盗窃罪。兜售教程的商家,也涉嫌构成教唆犯罪,甚至可被认定为盗窃罪的“共犯”。
事实上,早已有人因窃取共享充电宝而付出了代价。2022年,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人民法院发布的一份判决书显示,赵某某得知某品牌共享充电宝的系统存在漏洞,通过操作使系统误以为订单交易失败,从而不产生扣费,盗得共享充电宝11个。最终,赵某某被认定犯盗窃罪,判处拘役四个月,缓刑五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1000元。
利用平台信任钻漏洞该罚,兜售钻漏洞教程更该罚!可以说,此类行为不仅损害了相关商家的合法利益,更破坏了社会的公序良俗。如果类似的行为多了,共享充电宝平台的风险预算就会加大,进而导致运营平台成本上升。最终,为缺德行为买单的,将是消费者。
对待这种损人利己、破坏公德的事情,各方不能放任不管。一方面,相关部门要严加打击,督促商品交易平台加大审核力度,及时下架共享充电宝“0元得”教程商品,并对兜售者作出必要的处罚;另一方面,共享充电宝平台在遭遇侵权损害行为时,也要主动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注重完善系统规则,让不怀好意的人没有漏洞可钻。
如今,许多人“手机不离手”,共享充电宝的出现,为“电量告急”的人们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便利。用长远目光看,共享经济这种方兴未艾的新兴经济模式,格外需要用规则来呵护。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共享经济的参与者都应当树立公德心,共同维护良好的共享经济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