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这为推进思政课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科学指引,为思政课教师如何上好思政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思政课教师担负着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使命,要坚持守正创新,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思政课充满哲理性、富有人情味、增强文化感,真正把思政课上到青年心坎上,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坚持以“理”服人,用经典著作深厚学理启迪青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科学,更是真理,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是思政课的重要学理来源。讲深、讲透、讲活道理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忠实于经典著作。要挖掘蕴含其中的真理,在信仰上征服青年学生。思政课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常态化学习、开展持续性研究,带头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不断感悟蕴含其中的思想伟力和理论生命力,在思想深处产生立德树人和培根铸魂的内在驱动力,并通过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展现马克思主义者所坚守的价值理念,让学生感受到真理的力量、信仰的力量。要挖掘蕴含其中的哲理,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深刻哲理,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光芒。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依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讲清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基本观点、基本原理,注重理论逻辑,强化学理支撑,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把纷繁复杂现象背后的本质和原理揭示出来,让学生知之深切、行之自觉,真正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走得对、走得通、走得好,从而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坚持以“情”动人,用师者宽厚仁爱之心感化青年。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思政课本身是有温度的,思政课教师更要传承爱的教育。思政课要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只有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学生。要尊重学生、春风化雨。思政课的教学活动是开放的,师生之间应该是亦师亦友、双向奔赴的状态。在思政课堂上,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表达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尊重,想学生所思、解学生所惑,将思政元素春风化雨般融入课堂,从而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最终目的。要有传道情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投入真情实感,对思政课教育教学有执着追求。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是最根本的教育原则,其内在逻辑是对学生差异的尊重、对学生个性的接纳。思政课教师要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学生在价值倾向、思维特点、情绪表达方面的差异进行引导。此外,还要有仁爱情怀,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心中始终装着学生,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
坚持以“文”化人,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润青年。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建设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着每个人,文化的最大特点在于化人。思政课要善于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润青年,增强文化自信。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增加课堂“思政元素”。大力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思政课内容的耦合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具象化为具体可感的人、事、物,不断提高思政课的文化品位和思想魅力,拉近学生与理论之间的距离,进而产生情感共鸣、凝聚价值共识、汇聚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要引导学生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起来,增加课程“实践体验”。多元化设计思政课堂教学,增加共读经典古籍、共品经典诗词等环节,解读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唤醒深藏于青年学生血脉深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组织学生参观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说话”,对青年学生进行情景渗透、文化滋润,从而接受文化的洗礼,实现精神的升华。
(作者单位分别为重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理工大学分中心,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专项:22SKSZ025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