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伟大建党精神涵养正确政绩观数字科技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在守正创新中不断提升立德树人水平以文化自信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用好大数据推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发展
第012版:思想周刊·知行
上一版   
以伟大建党精神涵养正确政绩观
数字科技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在守正创新中不断提升立德树人水平
以文化自信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用好大数据推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发展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6 月 2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思践悟

在守正创新中不断提升立德树人水平

黄晓敏 李宏展

  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这为推进思政课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科学指引,为思政课教师如何上好思政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思政课教师担负着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使命,要坚持守正创新,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思政课充满哲理性、富有人情味、增强文化感,真正把思政课上到青年心坎上,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坚持以“理”服人,用经典著作深厚学理启迪青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科学,更是真理,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是思政课的重要学理来源。讲深、讲透、讲活道理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忠实于经典著作。要挖掘蕴含其中的真理,在信仰上征服青年学生。思政课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常态化学习、开展持续性研究,带头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不断感悟蕴含其中的思想伟力和理论生命力,在思想深处产生立德树人和培根铸魂的内在驱动力,并通过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展现马克思主义者所坚守的价值理念,让学生感受到真理的力量、信仰的力量。要挖掘蕴含其中的哲理,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深刻哲理,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光芒。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依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讲清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基本观点、基本原理,注重理论逻辑,强化学理支撑,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把纷繁复杂现象背后的本质和原理揭示出来,让学生知之深切、行之自觉,真正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走得对、走得通、走得好,从而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坚持以“情”动人,用师者宽厚仁爱之心感化青年。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思政课本身是有温度的,思政课教师更要传承爱的教育。思政课要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只有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学生。要尊重学生、春风化雨。思政课的教学活动是开放的,师生之间应该是亦师亦友、双向奔赴的状态。在思政课堂上,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表达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尊重,想学生所思、解学生所惑,将思政元素春风化雨般融入课堂,从而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最终目的。要有传道情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投入真情实感,对思政课教育教学有执着追求。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是最根本的教育原则,其内在逻辑是对学生差异的尊重、对学生个性的接纳。思政课教师要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学生在价值倾向、思维特点、情绪表达方面的差异进行引导。此外,还要有仁爱情怀,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心中始终装着学生,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

  坚持以“文”化人,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润青年。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建设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着每个人,文化的最大特点在于化人。思政课要善于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润青年,增强文化自信。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增加课堂“思政元素”。大力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思政课内容的耦合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具象化为具体可感的人、事、物,不断提高思政课的文化品位和思想魅力,拉近学生与理论之间的距离,进而产生情感共鸣、凝聚价值共识、汇聚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要引导学生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起来,增加课程“实践体验”。多元化设计思政课堂教学,增加共读经典古籍、共品经典诗词等环节,解读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唤醒深藏于青年学生血脉深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组织学生参观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说话”,对青年学生进行情景渗透、文化滋润,从而接受文化的洗礼,实现精神的升华。

  (作者单位分别为重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理工大学分中心,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专项:22SKSZ025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