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视察时强调,全面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有效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是我国辖区面积和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各种灾害易发,城市的安全运转受到极大的威胁和挑战。全面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着力提升城市的基础设施韧性、社会韧性、管理韧性和技术韧性,让城市更有准备地应对各种风险冲击,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着力提升城市的基础设施韧性。基础设施的韧性和安全性是保障城市运转的关键。一方面,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系统韧性。建立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网络系统,加大对重庆全域的城市道路、桥梁、防洪防涝系统、供气供水系统、通讯电力系统等的隐患排查。完善地下管网、桥梁隧道等配套物联智能感知设备,实现对城市生命线运行数据的全面感知、自动采集、监测分析、预警上报,持续提升智慧防范风险的能力。加大应急物资、能源储备、应急避难场所、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等的建设力度。形成供水、供电必要的源头备份,加大应急用水用电储备,增强灾害情况下供给保障能力。另一方面,增强社区基础设施的综合韧性。城市居民是“社区人”,社区范围内的基础设施是服务居民生活的末端,建设年限比较久的社区,其水泵房、变电箱、燃气管、下水道、雨水井、垃圾箱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偏低、结构材质老化,容易发生设施故障、线路破损,影响居民生活品质。要抓住城市更新契机,做好规划与更新的有机结合,加大老旧小区的改造力度,着力升级迭代老旧小区的水电气等地下管网系统,全面排查潜在隐患。
着力提升城市的社会韧性。强有力的社会韧性是城市运行的基础保障。一方面,健全完善公共安全宣传教育和信息发布机制,全面筑牢防灾减灾的人民防线。完善宣传教育体系,大力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六进”活动。健全完善信息发布披露机制,增强社会综合防灾减灾意识,引导群众参与城市安全治理。及时准确发布有关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重大突发事件,重大赛事、节庆活动、演出活动等重大活动期间的公共应急信息,增强群众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完善社会参与机制。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韧性城市理念嵌入城市治理全过程,既要注重人民城市为人民,也要突出人民城市依靠人民。健全应急响应社会动员机制,拓展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参与防灾减灾渠道,实现在应对重大公共事件、风险灾害时,能够迅速组织动员各方力量,形成现代化超大城市治理格局。
着力提升城市的管理韧性。城市管理韧性重点是提升城市的科学管理能力和城市精细化治理能力。一方面,大力推进韧性城市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构建符合城市公共安全需求的韧性治理制度体系,建立融合韧性理念的城市规划体系,完善城市韧性监督检查制度和追责问责机制,完善城市预警、应急、灾后建设等工作体系,制定韧性城市发展规划,将韧性要素指标融入城市规划和城市更新目标、政策制定、规划实施、体检评估各环节,纳入城市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管控之中,全面提升城市风险识别、风险防范、应急处置和灾后恢复等能力。另一方面,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防灾减灾救灾协同机制。围绕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统筹考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的重大应急设施配置、应急物资储备及重要保障空间布局,统一制定灾害防控政策,统一调配应急保障资源,提高成渝两地城市间的资源互补性和城市群整体的资源韧性。
着力提升城市的技术韧性。科技是城市韧性的关键支撑。一方面,加强技术赋能,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更加聚焦通过科技提升城市生活的质量和可持续性,找准科技与城市真实需求的结合点,以智能科技赋能城市韧性建设,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智慧与韧性城市。利用智能传感技术和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城市的基础设施、交通、人群密集区等关键点的安全状况,预测潜在风险,并及时响应。另一方面,强化创新引领,加快应用领域向纵深推进。要以智能科技推动城市资源整合,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对城市资源消耗、分布和需求进行准确预测,从而在资源分配上做到精准有效,避免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构建城市大数据安全综合立体防御体系,提升数字基础设施的韧性,借助5G、卫星遥感、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优化对数据生产、数据存储、数据传输、数据访问、数据使用、数据销毁各阶段的安全保护,实现自动化风险分析识别、风险阻断和攻击溯源,从源头上提升大数据安全防御水平和防御效率。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