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青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一个民族的希望,开展面向青年群体的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是新时代做好青年工作,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题中之义。新时代新征程,面对青年群体呈现出的新变化、新情况、新特征,需要从全面、多元、单元的维度,对其开展针对性、分众化的理论传播,切实提升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实效,让党的创新理论响彻青年。
把握青年理论传播的“全面”之维。青年是最富生命力、最有创造力的群体,做好面向这一群体的党的创新理论传播,需要从“全面”的维度、整体的视角,从贴近青年整体性心理特点和知识需求的角度开展理论传播。把握青年成长的时代背景。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要明晰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青年的群体性心理、整体性特征,厘清党的创新理论内容与当代青年群体的适配度,并运用数字化方式、智能化手段面向青年群体开展理论传播。把握青年呈现的共同特征。无论哪个时代,青年都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是标志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既有强烈的家国情怀,也有强大的创新创造能力,拥有开放、平等、自信等共同价值特征,是引领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有生力量。要以青年共同特征为基础,以着重彰显党的创新理论中关于开放、平等、自信等内容为抓手,逐步引导青年延展对其他方面内容的兴趣,从而实现对青年开展理论传播的完整性。把握青年拥有的共同期盼。新时代的青年已获得物质层面的基本满足,但仍期待有更优质的教育、更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更多样的生活方式。要更精确完整地了解青年的共同期盼,将党的创新理论传播与青年共同期盼结合起来,充分激发科学理论的实践伟力,让党的创新理论成为实现青年期盼的行动指南。
把握青年理论传播的“多元”之维。“多元一体”是面向青年群体开展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的显著特征。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青年,呈现出文化多元和价值多元的特性,需从“多元”的维度、分众的视角,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传播。一方面,青年群体呈现出文化的多元化。青年根据自我意识和“同好”而不断流变、分化、聚集,形成了具有“茧房”化特征的文化圈层,呈现出多元的青年文化特性。要研究学习青年圈层文化特点,以圈层独特的话语体系、交往方式,对传播内容进行适应性优化和视觉化加工,有针对性地打造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的理论宣传产品,并在圈层文化聚集活跃的平台精准开展理论传播。同时,要主动触达圈层“意见领袖”,将其吸纳到理论传播的队伍中来,突破圈层传播壁垒,真正实现“进圈入群”。另一方面,青年群体呈现出价值的多元化。城乡之间、地域之间、发展层次之间、接受教育程度和水平之间等的差异,使青年群体的生活方式、消费模式、价值取向等都表现出差异化。要科学分析和掌握不同青年群体的发展环境和价值取向,抓住青年群体的需求“痛点”,在尊重青年多元价值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化提纯和精准化引导的方式,分受众、有差异地向青年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党的创新理论成为青年共同的价值引领。
把握青年理论传播的“单元”之维。调查显示,中国在1995年—2009年出生的“Z世代”青年群体有2.2亿多人。面向如此体量的群体开展党的创新理论传播,不仅要做好整体提升,更要关注个体成效,把握好青年理论传播的“单元”之维。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调查研究制度,精准把握个体情况。由各省区市宣传部门牵头,联合网信部门、主流媒体、高校、智库等,搭建面向青年的动态监测系统,建立大数据分析云平台,并辅之以线下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青年开展常态化的现状调研和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效果调研,及时动态掌握青年特征和对科学理论接受情况,针对个别效果不佳、影响不深的青年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要选优配强理论宣传队伍,全面覆盖个体传播。在准确把握青年个体情况的基础上,选优配强党的创新理论宣传队伍,特别是基层宣传队伍,是确保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每一个青年的重要举措。如重庆日报理论视频栏目《理响青年》,通过打造“1+1+N(党报+学校+社会)”互动模式,形成了“青年学生参与、专家学者指导、理论编辑审核”于一体的团队合作模式,通过互通合作、借力传播的方式,有效拓展了青年理论传播队伍,提升了对“单元”的理论传播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