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战略思维推进新征程思政课建设的五个“着眼点”聚焦“四讲”提升基层理论宣讲质效加快体育产业发展助力体育强市建设更好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市域范例
第007版:思想周刊·知行
上一版 下一版 
以战略思维推进新征程思政课建设的五个“着眼点”
聚焦“四讲”提升基层理论宣讲质效
加快体育产业发展助力体育强市建设
更好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市域范例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4 月 0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市域范例

张璐璐 郭子健

  不久前召开的市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指出,要更高质量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更高水平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更好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市域范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新征程上,要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有效统筹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增强抓好生态环保、推进绿色发展的能力和本领,高水平建设美丽重庆,加快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市域范例。

  要坚持以自然为根本。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从而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要尊重自然。深刻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人类对自然有着“生存依赖”,自然界是人的生活生产要素的来源和人类存在的基础。尊重自然规律,结合不同地域自然环境差异,根据重庆自然环境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科学精准地进行生态治理与生态保护。二要顺应自然。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具有其自身的发展演化规律,能够自我调节、自我净化和自我恢复。要顺应自然规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休养生息转变。要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对“一岛两江三谷四山”进行系统治理、分类施策,坚持用生态的方法治理生态的问题,全面立体地推动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三要保护自然。严格自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强化“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稳妥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科学实施自然保护措施,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把握重庆“超大城市”发展契机,将高水平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需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其广泛参与到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市域范例中。一要推动人民群众生活方式的转变。要倡导人民群众在生活中发挥节能减排主力军作用,推动形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等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增强全社会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壮大新型消费形态,促进绿色低碳新业态发展。二要推动人民监督效果最大化。人民是城市发展的主体,加快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市域范例,需要激发广大市民参与和监督城市发展与治理的积极性。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自然保护上的监督能动性,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健全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监督生态自然保护的有效机制,增进人民群众对自然保护的参与感与认同感。三要坚持以满足人民需求为导向。加快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市域范例,必须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其目标意义和价值归宿。必须把人民群众意见大、怨言多的生态环境问题作为生态治理优先和重点考虑的对象,从人民群众需求出发,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绿色福利、生态福祉。

  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是加快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市域范例的重要内容和长期任务。一要进行精准普法宣传。要充分发挥法治宣传教育在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市域范例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公众从理解、参与到共建。要积极打造多线路宣传渠道,强化“固定+流动”宣传方式,把普法触角延伸到村镇,做到“村村通、户户达”,打通自然生态环境普法宣传“最后一公里”。要拓展“线上+线下”宣传渠道,利用“足不出户、指尖学法”自助模式,及时更新宣传内容,全面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及政策,厚植绿色发展理念,营造浓厚宣传氛围。二要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故事。要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脉动,积极宣传展示人与自然互动中的具体实践,宣传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中的显著成效、先进典型,讲好广大干部群众及社会各界积极投身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市域范例的动人故事。要在实践中彰显新作为、新担当,书写更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故事,更加生动立体地展现重庆生态保护故事,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注入强大绿色动能。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本文为重庆市教委规划项目:23SKGH019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