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2024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共同打造“宽洪大量”“点石成金”等文旅品牌组合,支持体育赛事、演艺活动异地联合举办。近年来,重庆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高质量承办第九届中俄青少年运动会,铜梁龙足球队升入中甲,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重庆体育健儿在杭州亚运会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同时,重庆也是全国著名旅游城市,不仅具有独特的自然和工业资源,而且在体育赛事举办、体育产业发展上也具有独特优势。要深化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体育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体育强市建设增添新动力。
加快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打造体育产业示范园区,探索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全民参加的新模式,充分发挥集聚、展示、交流功能,积极招引、扶持一批具有重庆辨识度的体育支柱产业,培育一批体育产业园区、体育活动营地、体育特色小镇等产业发展集聚地。构建体育特色产品展示区,常态化举办体育文化节、体育产品集市、体育展销会等特色活动,鼓励体育产业企业参加各类国际国内专业展会,引导体育类产业、企业集聚发展,构建现代体育产业新体系。支持体育产业科技研发,将体育产业创新纳入全市“416”科技创新布局统筹推进,探索建立体育产业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积极培育体育产业创新市场主体,推动以产业链进行协同技术改造及创新,支持体育装备的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和新技术开发应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提高体育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大体育产业人才引育力度,建立高层次体育人才培养基地,将体育产业管理、体育用品研发、体育活动策划、体育赛事运营、体育培训等领域的“塔尖”人才作为新重庆引才计划的重点引育对象,落实好子女入学、安家补贴、“一站式”服务等优惠政策,为我市体育产业发展储备源源不断的专业化技能人才。
加快促进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发展。在发展竞技体育方面,充分发挥中俄青少年运动会、重庆马拉松等知名赛事的牵引作用,全力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知名体育赛事品牌。扶持一批有前景、辐射带动作用强的体育赛事,对在我市举办的国际高水平、全国性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按项目类别、赛事等级、竞技水平、影响力等给予财政补贴,推进各类体育运动项目的职业化发展。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探索组建重庆体育大学,鼓励重庆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和中职学校设立体育相关专业,广泛吸引尖优运动员和高水平教练员落户重庆,储备一批领军型教练员。大力发展高规格、专业化体育俱乐部,补助支持各类体育协会、俱乐部活动,将运动员输送奖励资金单独列项,对输送优秀“苗子”的俱乐部和协会按输送人数和质量给予一定补助或奖励。在发展群众体育方面,深入实施全民健身战略,加快推进体育公园建设,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向各类人群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探索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服务新模式、新机制。深入开展全民健身系列赛事活动,大力推广普及大众冰雪运动,支持各级体育协会和社会力量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赛事活动。推广体育消费,将体育融入影视、动漫、表演等消费活动,探索在热点商圈、地标场所举办夜间体育赛事活动,扩大体育市场供给规模,优化健身智慧化服务,带动“云健身”消费,让更多人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促进体育消费升级。
加快推进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实施“体育+”战略,推动体育与旅游、文化、医疗、康养、教育等部门资源整合和政策集成,重点扶持发展“体育+互联网”“体育+旅游”“体育+健康”“体育+文化”等新兴业态,进一步推动体育产业链延伸型融合,以体育本身为中心向前后链条延伸,推动体育产业内部、旅游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体文旅品牌,深挖重庆特有的峡谷、湖泊、泉景、遗址、夜景、美食等旅游资源价值,协同建设川渝体育文化旅游带,精心打造重庆国际马拉松+南山美食街、重庆国际羽毛球公开赛+圣灯山度假小镇、奥体足球联赛+渝中半岛夜景等体文旅融合项目,鼓励区县开发体育旅游精品路线、建设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打造富有“山城”“雾都”特色的体育文化旅游品牌。促进体育与传媒融合,以大数据、智能化、数字化为体育产业发展赋能,推动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在体育领域应用,推进VR、5G、8K、6G等技术融入体育赛事,加快体育大数据中心及应用平台建设,打造数字体育产业。
(作者单位分别为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邮电大学分中心、共青团重庆市委青年发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