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名片
王如春 37岁,市委巡视组一级主任科员、一级监察官,忠县磨子土家族乡竹山村驻村第一书记 |
|
2月4日,忠县磨子土家族乡竹山村,村民彩排土家舞龙节目。杨亮 摄/视觉重庆 |
|
更多精彩内容 扫一扫 就看到 |
竹山村简介>>>
忠县磨子土家族乡竹山村,共有591户1703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43%,过去因距离县城较远,发展后劲不足。近年来,该村通过种植南瓜等特色农产品,村集体收入超过60万元,2023年实现首次分红。村民的文化生活也不断丰富,其中村民共创的村歌获得全国村歌大赛三等奖,村民自创的农民画多次参加各地展览。竹山村也获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荣誉,成了远近闻名的“文艺村”。
观众朋友们,我是竹山村驻村第一书记、本次“文艺汇演”的主持人王如春,欢迎大家来到竹山村文化广场!
如今在巴渝乡村的田间地头,大家都在忙着备耕,憧憬着一年的希望。竹山村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超过40%,他们保留了土家族能歌善舞的传统,很有“文艺范儿”——他们在山间唱村歌,在院中舞彩龙,在屋里画乡村景色。因此,今天我们将在这里为各位村民和游客送上一场迎接春耕的“文艺汇演”,让你感受民族风情,爱上竹山村。
唱出和美乡村
村民共创村歌《竹山之歌》
“竹山岭上清风扬,百年皂角历沧桑,风吹竹叶沙沙响,潺潺溪水入长江……”
各位观众,大家来到竹山村,可能会“未见其村,先闻其声”,你现在听到的就是竹山村的村歌。
在我们村,大多数人都会唱这首村歌:村里有什么喜事,村民会聚在一起合唱;村民独自劳作时,也时不时哼上几句;一些在外务工的村民也不甘落后,他们把村歌设置成了手机铃声……
大家可能会好奇,一个小山村为啥会有自己村歌?这首村歌又是怎么创作出来的?
去年6月,驻村工作队刚到村上时,就听说附近的中塘村在“村歌计划”团队的帮助下,有了自己的村歌,这让竹山村的村民羡慕得很。
于是,竹山村也邀请了“村歌计划”团队,计划用6天的时间和村民一起共创一首村歌,这一下激发了大家的“创作”热情。在讨论歌词创作那一天,大家把村里的会议室挤得满满的,踊跃发言。
有的村民说:“村里那一棵百年皂角树,是几代人的记忆,得把它写进歌里。”
又有村民建议:“青瓦白墙的李湾院子是我们村的‘网红’景点,要把它唱出来。”
……
在外务工、上学的村民也将他们想到的歌词发到村歌创作微信群里。
经过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思想碰撞,村歌《竹山之歌》逐渐成形。
“花常开,水长流,漫山遍野橘花香,苦尽甘来竹山美,雨过天晴龙凤翔……”一遍又一遍,由村民们共创的这首村歌逐渐在村里传唱开来。
去年底,我们还把这首村歌唱上了全国舞台,由村民自己演唱的这首《竹山之歌》一路“过关斩将”,夺得2023年中国村歌大赛总决赛三等奖。
记录家乡风景、劳作
农民画家画下系列水彩画
各位观众,听完村歌,接下来我们请咱们村78岁的农民画家刘正忠现场表演他的“绝活儿”——水彩画。
大家看,刘大爷这幅画上画的是一座青瓦白墙的院子,院子里的百年皂角树枝繁叶茂,院子外是金黄的稻田,他画的正是我们村最能体现乡愁记忆的李湾院子。
刘大爷这次还带来了他以前画的《收稻谷》《采红薯》等画作,他画的都是竹山村的乡村风景,很接地气,大家都把他称作村里的“老艺术家”。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画拿到全国各地去展出,也有不少观众喜欢,大家记住他的画的同时,也记住了竹山村,他也成了我们村的“宣传大使”。
大家可能以为刘大爷这么能画,早年不是画工,就是木匠一类的手艺人,我现在就告诉大家,他就是村里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平时虽然也喜欢写写画画,但以前从没有想过还能用水彩画来记录家乡。
2021年,磨子乡成为我市17个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之一,由市纪委监委帮扶集团定点帮扶。民盟重庆市委会是帮扶集团成员单位,在重庆民盟画院指导下,磨子乡建起“土家画乡”农民画室,发现和培训骨干农民画家,定期开展农民画培训,鼓励大家“忙时务农,闲时作画”。
在画室美术老师黄伟的鼓励下,刘正忠开始学绘画。他第一次画画,就画出了竹山村收稻谷的场景,得到老师和画友的一致好评,他的学习兴致也越来越浓厚。在接下来的半年里,他围绕乡间的生产、生活,画出了《竹山新道》《竹山欢歌》等系列水彩画,成了画室的“优等生”。
在他的带动下,刘银、“00后”大学生刘晓夏等村民也开始学习绘画,我们正计划在李湾院子开一间乡村美术馆,今后大家再到竹山村,我领你们一起去看画展!
恢复失传已久的技艺
土家舞龙成压轴大戏
各位观众,最后我们将迎来这次“文艺汇演”最具民族特色的节目,同时也是压轴大戏——土家舞龙!
大家可能会说,这舞龙并不稀奇啊,在川渝一带的乡间经常可以见到。但你们注意看,我们村的土家舞龙可和许多地方的舞龙不一样,它不光要“舞”,还要“唱”。伴随着锣鼓声,队员让彩龙上下翻飞、腾挪跌宕。与此同时,队长还要配合鼓点,开始“喊彩”这一别具土家特色的“说唱”表演。“喊彩”是即兴表演,可以根据场景的不同说吉祥话、祝福语,因此十里八乡谁家有个喜事儿都会请咱们村的舞龙队去表演。
你们现在能看到土家舞龙并不容易,因为这项表演在村里已中断了10余年。前些年,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在家的村民,根本找不出那么多人来组建一支舞龙队,尤其是特有的“喊彩”,更是濒临失传。
这多亏咱们的队长曾凡书让舞龙队“起死回生”。
去年咱们的村歌获奖后,村民便提议办一场“村晚”好好庆祝一番。有村民提出,竹山村搞“村晚”,缺了土家舞龙就没有味道!因此,曾凡书有了重新聚集队员、让土家舞龙“活”过来的想法。
曾凡书清点了表演所需道具:彩龙已经破败不堪,大鼓的鼓架和鼓槌也不见踪影。曾凡书没有放弃,一边张罗着重新聚集队员,一边翻新旧道具,重新配齐表演的锣鼓。
终于,13位舞龙队队员在他的发动下,再次聚集起来。这些队员大多已经超过60岁,白天还要干农活,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排练。通过几个月的排练,他们终于找回失传的技艺,让彩龙再次翻飞在今年的“村晚”,和你们看到的这次“文艺汇演”。
“村民齐声唱家乡,绘出竹山新美貌,人人都来点个赞”……让我们在曾队长的“喊彩”声中结束今天的“文艺汇演”!
观众朋友们,“文艺汇演”已经结束,但竹山村诚邀宾客的热情却永远都在,欢迎你们随时来竹山村一起唱、一起画、一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