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动重庆乡村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多措并举促进重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用法治力量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第007版:思想周刊·智库
上一版 下一版 
加快推动重庆乡村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
多措并举促进重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用法治力量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3 月 1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加快推动重庆乡村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着眼促进农民增收,壮大乡村富民产业。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指出,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推进乡村旅游集聚区(村)建设,培育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休闲露营等新业态。文旅融合发展为乡村产业新业态打造提供了新的思路。如何加快推动重庆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围绕这一主题,重庆日报约请了相关专家学者,撰写理论文章,现推出策划专题,与读者共享。

  ——编者

  培育乡村生态旅游新业态

  王志标

  生态旅游是一种有助于环境保护、推动循环利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旅游方式。重庆是山水之城,江、河、湖泊、山地、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极为丰富,发展生态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并可深度融入乡村肌理之中。近年来,重庆乡村观光、采摘、垂钓、探险、科普等生态旅游勃然兴起,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发展动能。但随着乡村生态旅游的持续发展,面临周边区域产业竞争加剧、生态旅游同质化加深等问题,迫切需要对业态进行迭代升级,提升乡村生态旅游的吸引力、竞争力和贡献力。

  以新技术赋能乡村生态旅游新形态。当今时代,科技革命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穷,推动乡村生态旅游新形态不断涌现。通过VR和AR技术建设乡村数字博物馆、数字展览馆,提升乡村生态旅游景点的互动体验感。借助大数据进行游客画像,深度分析游客来源地、消费偏好、旅游线路等,实现对乡村生态旅游游客的精准营销。利用智能感知技术和超高清摄像头为游客在一些精品乡村生态旅游景点留影。建设野生动植物观测站和全天候4K超高清智能监控点,将野生动植物保护与研学相结合。利用温室技术推动高附加值花卉、种苗、特种蔬菜及水产养殖观光游,特种植物的无土栽培、滴灌及自动化调配等科普游,突破季节和产地约束的园林游等。利用无人机技术实现对乡村生态旅游景区的全景拍摄、全角度扫描。在高海拔地区,如酉阳菖蒲大草原、石柱千野草场建设星象观测站,推动天文研学游。利用健身器材和装备积极发展洞穴、暗河、地缝、丛林等探险旅游。

  以新融合创造乡村生态旅游新产品。产业链内的产业融合、要素融合以及产业链外的跨界融合正成为旅游发展的新潮流,为创造乡村生态旅游新产品提供了新契机。将生态旅游与乡村旅游、文化旅游、农业旅游等相融合,发挥不同旅游业态的功能,实现各自价值链拓展。举办农耕文化节、以“花”“果”等为主题的节庆活动,举办以乡村土特产品、有机农产品、文化创意产品等为内容的乡村集市,举办区域性、跨区域的特色乡村体育赛事,以此为平台带动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开发蜂产品、保健品、香料、特色用品等乡村生态旅游衍生产品。开发乡村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推动沿线观景、科考、探险、民宿、露营、民俗、展演、美食、野炊、农事体验等要素的深度融合。强化人工智能、直播电商与网红达人对乡村生态旅游的赋能作用,推动形成新的乡村生态旅游网红打卡景点,并借助抖音、哔哩哔哩、微信视频号等平台实现“破圈”传播。

  以新模式催生乡村生态旅游新动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新模式也在不断形成,充分发挥各类主体、各种产业的互补互助、交错共生作用,助推形成乡村生态旅游新动能。依托民族特色、传统文化和生态资源,彭水、石柱、酉阳、黔江、秀山等地,可将苗族、土家族民族特色,如“啰儿调”、摆手舞、苗绣、苗歌、苗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融入乡村生态旅游景区之中,打造乡村民族、文化、生态协同发展模式。依托森林、湿地、稻田、河湖等资源,加强生态治理和微景观设计,构建野生动植物考察和研学基地,修建景区自驾车、自行车、步行环道,发展乡村生态、科研、康养、运动协同发展模式。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按照统一风格加强对古镇古村、老旧乡村的翻新改造,重塑乡村的生态景观、文化景观和建筑景观,以美丽庭院和人居环境整治为核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形成乡村生态、观光、民宿、培训和研学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江师范学院分中心)

  培育乡村森林康养新业态

  唐丽桂

  森林康养是生态文明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有机融合,是林业产业发展的新业态、新元素、新模式,是践行“两山”理念的有效途径。培育乡村森林康养新业态,契合重庆丰富的森林资源条件,契合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契合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需要,是助推乡村振兴,实现乡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

  加强森林康养基础设施建设。重庆积极践行“两山”理念,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截至2023年末,森林覆盖率达到55.06%,森林蓄积量达到2.74亿立方米,为森林康养新业态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把森林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发展乡村森林康养新业态,要加强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一是优化对外交通条件,立足森林资源分布特点与森林康养业发展规划,优化航空、铁路、公路等交通网络布局,适当提高森林康养区域乡村道路建设等级,连接基地的外部公路等级达到Ш级道路标准以上,为森林康养业态发展成熟区域配备便捷的公共交通资源。二是合理布局森林康养基地内部道路,完善机动车道、自行车道、康养步道、廊道、栈道等内部道路,为游客提供近距离亲近自然的机会。三是完善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适度建设森林绿色餐厅、生态酒店、森林木屋、空中树屋等食宿设施,康养度假村、森林氧吧、森林康复中心、养老院等健康疗愈场所,停车场、公共卫生间、观景台、路牌与导引标识等公共设施,运动健身、休闲娱乐、医疗服务等服务设施。

  丰富和创新森林康养内涵与业态。森林康养产业是优质生态资源和健康服务资源的有机结合,是大健康产业的最佳业态。重庆应在对全市乡村森林资源进行摸底评估,充分了解资源分布、特点和潜在价值基础上,抓住各地森林生态环境、林草资源、文化资源等资源特点,挖掘森林康养潜在价值,不断丰富森林康养内涵,创新森林康养业态,重点发展避暑旅游、养生养老、户外运动、自然教育等业态,开发多元化森林康养项目。避暑旅游业态重点在高山气候优势区,主要开发休闲度假、避暑露营、研学旅游等项目;养生养老业态是森林资源、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有机结合,利用大自然的美景和清新空气,可开发自然疗法、森林冥想、森林漫步、康复疗养、养老服务等项目;户外运动业态重点开发体育赛事、森林瑜伽、森林探险、野外生存等项目;自然教育则可开发林草资源科普、生态文化传播、野生食材采摘、森林资源手工艺品制作等项目。

  构建新型利益联结机制。森林康养是森林、医疗、养生、旅游、休闲等高度融合的服务产业。一是构建共建共享机制,推动森林康养与医疗卫生、养老服务、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探索试点将以康复医疗为主的森林康养服务纳入医保范畴和职工疗养休养体系,支持有相关资质的医疗专业人员在森林康养基地开展中医调理养生、养老护理等健康服务。二是构建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林权主体通过联合开发、入股合作、经营权租赁等方式发展森林康养,构建林权所有人、管理机构、康养项目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多方主体共享生态资源开发红利。

  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康养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要强化生态保护意识,在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培育康养业态,统筹考虑森林生态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把握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度,明确生态保护与康养开发的重点区域。在稳定森林资源权属的基础上,按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适度分离的原则,放活经营,构建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促进森林康养资源市场化配置。森林康养开发区要强化生态保护和管理,健全监管机制,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严格限制和规范游客的活动范围与方式,提升游客森林保护意识,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乡村发展研究所)

  培育乡村休闲露营新业态

  张晓月

  产业兴则乡村兴。充分发挥乡村绿水青山的优势,发展生态产业,培育包括休闲露营在内的乡村新业态,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支点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着力点,有助于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重庆是国内露营客源前十的城市之一,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打造了丰富的“露营+”消费场景。重庆有着面积广袤、各具特色的乡村,应立足各地独特的环境、气候、生态等自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培育乡村休闲露营新业态。

  要明晰产权。森林、草地、水域等乡村生态资源具有复杂的空间结构,产权界定难度较大,导致生态资源闲置或引发权属争议和利益纠纷,妨碍乡村休闲露营新业态的培育。因此,首先要明确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等自然资产的产权归属,理顺所有权、经营权、承包权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确定休闲露营基地的产权主体,明确休闲露营基地的所有者、管理者和经营者,落实所有权权益,形成明晰的产权关系,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推动乡村休闲露营产业发展,为培育乡村休闲露营新业态奠定机制基础。

  要加强规划。在乡村休闲露营产品开发过程中,要避免部分地区因缺乏科学规划导致露营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为此,重庆乡村休闲露营业态培育一开始就要加强规划,充分考虑乡村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深入挖掘地方生态资源特色、历史文化特色,因地制宜探索乡村休闲露营业态培育的可行路径。要在乡村休闲露营业态的多样性、创新性和可持续性上下功夫,如提供河流、沙滩、湖泊、瀑布,云海、日出、星空,森林、温泉、农场、竹林、雪山,茶园、花海、果园、草原、梯田、峡谷等丰富多样的特色景观。提供菜单式自由搭配的露营服务,如提供雨衣、手套、冲锋衣、登山包、登山帽等露营服饰,提供堂食餐厅、方便食品、休闲零食等餐饮服务,提供帐篷、天幕、折叠椅、折叠桌、营地拖车、露营灯、望远镜等露营装备等,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露营需求。

  要加强建设。乡村休闲露营产业作为一种新业态,要有一个相对统一的建设标准。因此,要积极组织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等围绕场地要求、管理服务、娱乐消费等环节,对标国际和国家标准,制定重庆乡村休闲露营标准,并及时推广实施。结合重庆乡村休闲露营业态培育,聚集社会各方力量,创建星级企业、标准化实施基地等重庆乡村休闲露营品牌,不断完善乡村休闲露营基地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管理等方面的水平。要加强数字化建设。重庆地域广大,乡村休闲露营基地大多在相对偏远的农村,便利性是游客首先考虑的因素。要在提供舒适环境、成熟配套、便利服务的基础上,将数字化管理渗透到乡村休闲露营业态的管理服务、消费娱乐等全过程。如提供微信购票、扫码进营地;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精准发布乡村休闲露营地气候环境等信息、提供穿衣指南等提示。

  要保护农民权益。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重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的收益主要来自土地流转以及工资性收入等。但重庆农村地区同时是生态资源的富集地,乡村休闲露营新业态正是通过发挥绿水青山这一农村地区普遍具有的生态资源优势,实现其生态价值、释放出经济红利,最广泛地惠及广大农民,推动共同富裕。同时,农民是乡村绿水青山的守护者和乡村生态环境的维护者。因此,在乡村休闲露营产业的利益分配中,理应充分考虑农民的利益,让农民真正享有乡村休闲露营产业带来的收益。要加快完善农民与政府、企业间的利益联结和分配机制,使乡村休闲露营产业获得的收益与农民的福利挂钩,让农民共享乡村休闲露营业态带来的收益,增强农民的获得感,从而更好地保护农民维护乡村生态环境的积极性、激发农民保护乡村绿水青山的内生动力。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