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大嫂”进京城今年重庆将新建3个国家老药工传承工作室10个重庆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重庆开展“4大工程”推进党史工作提质去年我市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人口11万50年来,他悉心守护这15个字全国大学生网络攻防大赛决赛在渝举行销量达7.5万辆 同比增长超54%
第009版:重庆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巴渝大嫂”进京城
今年重庆将新建3个国家老药工传承工作室10个重庆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重庆开展“4大工程”推进党史工作提质
去年我市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人口11万
50年来,他悉心守护这15个字
全国大学生网络攻防大赛决赛在渝举行
销量达7.5万辆 同比增长超54%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3 月 1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凡人微光 温暖山城
1974年,张同如在拆除旧房时发现了红军标语,“红军为穷人得到土地粮食和平而战”——
50年来,他悉心守护这15个字

新重庆-重庆日报首席记者 陈维灯

  巫溪通城镇长红村83岁的张同如守护红军标语50年。通讯员 唐晓洪 摄/视觉重庆

  近年来,巫溪通城镇长红村围绕红色标语和红三军司令部旧址打造红色旅游。(受访者供图)

  3月6日,海拔近900米的巫溪通城镇长红村细雨飘飞,天气寒冷。

  呢子大衣、黑色保暖帽,身前放着烤火炉;满脸皱纹、双鬓斑白、眼睑低垂、双手不时不由自主地抖动……自春节前突发脑出血后,83岁的张同如气色已大不如前。

  斜坐藤椅,有些昏昏欲睡,张同如却不时努力张开眼望向屋外。偶尔,他还起身走到门口,盯着斜对面的土墙出神。

  其实,因脑出血住院期间,张同如也每天挂念着这面土墙,时常念叨着,“我天天守着,墙上的15个字还是掉了3个,剩下的可不能再掉了。”

  是怎样的15个字,让老人用50年的光阴来守护?背后又有着怎样动人心弦的故事?

  1932年,红军路过此地留下标语

  1932年12月15日,红三军在贺龙的率领下,穿过秦岭山区坝河大山沟,登上重庆、湖北、陕西交界的鸡心岭,成为最早进入川渝的主力红军。

  进入巫溪境内,红三军智取一线天、激战七蟒峡,取得了红军入川第一仗的胜利,国民党时任巫溪县长蒋登弟闻讯,吓得弃城而逃。

  随后,红三军穿越神农架原始森林、翻过阴条岭、攀越兰英大峡谷……12月18日,红三军左右路军在通城夏布坪会师后前往通城坝。

  队伍经过通城镇长红村(原通城乡大兴村)时,夜幕低垂。因山陡路险,不宜夜行,贺龙便决定部队就地宿营,司令部就设在张家老屋。

  当晚,贺龙在张家老屋主持红三军司令部会议,研究确定了攻打巫山大昌镇的作战计划。

  夜色下,贺龙踱出房门,见门口有土墙,就安排政工人员在墙上写标语。第二天清晨,红三军政治部宣传科樊哲详等人在墙上写下了“红军为穷人得到土地粮食和平而战”“分配土豪的粮食衣服给穷人”等标语,落款“红三军政治部,一九三二年冬,红军路过此地初次宣传”。

  红三军离开多年后,1940年,张同如的父亲张道仁紧挨着其中一面土墙加盖了猪圈,将“红军为穷人得到土地粮食和平而战”这15个字的标语封存在了两堵墙之间,也封存在了人们的记忆深处。

  “我要保护好这15个字,当作传家宝一代一代传下去”

  1974年初夏的一个清晨,33岁的张同如无意间揭开了这段尘封的历史。

  “建新房,缺点木料。”当年张同如所建的新房,正是如今老人的居所,“看着老屋旁边的猪圈已经破败废弃,里头有些木头还可以用,就想着拆了猪圈拣些木料出来。”

  说起当年事,老人低垂的眼睑突然睁开,那一幕如在眼前——拆完左右墙体和屋顶,缺少支撑的猪圈后墙缓缓倒下,待尘埃落定,张同如看清了“红军为穷人得到土地粮食和平而战”15个黑色大字。

  土墙,在时光的流转中斑驳。当年红三军写下的许多标语,或在风吹日晒雨淋中,随土墙表皮剥落而消失不见,或因人为破坏而损毁。这15个字,却因封存于两堵墙之间得以留存。

  看着这15个大字,往事一齐涌上张同如的心头。

  “我生在旧社会、长在新中国,晓得旧社会的黑暗和痛苦,晓得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虽时隔50年,可说起当年发现标语时的情形,张同如记忆犹新,“看着标语,我就会想起老汉差点被抓壮丁,想起母亲带着我和兄弟到处躲棒老二(土匪)……”

  张同如记得,自己8岁那年,乡里的保甲和“差狗子”(指国民党狗腿子)商量着要将父亲抓壮丁,恰巧被门外经过的母亲听闻。

  “走出一段路后,母亲就向着屋头喊着‘新娃子,天都黑完了,你再不走就走不拢屋了’。”“新娃子”是张同如的小名,母亲的这句话却并不是喊给张同如听,“这是妈、老汉约定的暗号,老汉听了,就从后山翻山跑了,跑到巫山躲了3年。”

  那3年里,母子三人相依为命,“三天两头就有棒老二来,他们一来我们就往山上躲,躲完回到屋一看,又被抢空了。”

  饥寒交迫的童年、新中国成立后日益向好的日子,让张同如对“红军为穷人得到土地粮食和平而战”这句话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不是党员也不是干部,我就是一个黄泥巴腿杆子,但我晓得这些字有着重要的意义。我要保护好这15个字,当作传家宝一代一代传下去!”

  “只要有人来,我就愿意讲,讲多少遍都要得”

  50年弹指一挥间,当年身强力壮的张同如已是耄耋之年。

  50年里,张同如为了保护这15个字费尽心思。

  “看到屋顶漏雨,我就搭梯子上屋顶垒瓦,怕漏雨淋坏了标语。”年轻时,张同如时常到处找寻瓦片,然后自己爬上老屋屋顶,修缮漏雨的地方。“老屋年头久了,就怕木头支不住人掉下来。”张同如年过七旬后,子女不允许他再上屋顶,“可瓦片已经烂得不成样了,要全部翻新,怎么办呢?”

  张同如就想着花钱买瓦,再雇人垒瓦。“城里有3位老师,听说这个事情后,就每人给我捐了100块钱。”有了300块钱,张同如买来瓦片,请人将屋顶翻新了一道。

  尽管张同如费尽心思守护,可经年累月,15个字中最后的“平而战”3个字还是因为土墙表皮风化剥落而消失。

  “屋顶不漏雨了,可风大雨大的时候,雨水还是会把墙体打湿,那3个字就是这么掉的。”掉了3个字,张同如心痛不已,“想来想去,我就跑到城里买来胶带,找来竹篾片。用胶带把竹篾片粘在一起,再把竹篾片盖在标语上。”

  2016年,长红村党支部书记范洪俊请人在标语上安置了玻璃罩子进行保护。

  如今,标语已被列为巫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张家老屋修缮之后成了“红三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

  陈列馆对外开放后,张同如又自愿担任管理员兼讲解员,为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述红三军在巫溪的故事,讲解标语的丰富内涵,“只要有人来,我就愿意讲,讲多少遍都要得,我觉得自己有这个责任和义务。”

  近年来,通过挖掘红色资源、修缮红色旧址、完善配套设施等一系列保护性开发措施,长红村已成为巫溪知名红色旅游景点。每逢周末或节假日,不少县内外游客慕名前来,聆听红色故事,追忆峥嵘岁月。

  通城镇也根据史实和张同如的讲述,集纳整理成了解说词,由镇村干部和青年志愿者担任管理员和解说员来接棒。

  “来的人越来越多了,可我却讲不动了。”青丝已成暮雪,张同如却依旧放不下那幅标语。只要身体允许,他就会到标语前走走看看,和游客聊上几句,“虽然掉了3个字,可‘红军为穷人得到土地粮食和平而战’这15个字,已经刻在了我心里。”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