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多渠道增加托育服务供给,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
幼有所托,是重要的民生。如何更好地增加托育服务供给,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3月7日,记者分别连线全国政协委员、民盟重庆市委会专职副主委蒙格丽,重庆市民办教育协会学前教育专委会主任委员、华都幼稚园园长陈民,请她们结合报告的学习,分享各自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机构招不满
家长托不起
托育服务关系着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更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与国家民族的未来。
蒙格丽说,政府工作报告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也是回应民之关切的重要举措,对于提高育龄妇女生育意愿,推动我国人口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陈民感触颇深,她说,现在一些年轻人不敢生孩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担心没人带。而很多有送孩子入托需求的家庭,因担心孩子太小、没有就近的托育机构或无力承担高额托育费用等原因,不仅最终没有选择送孩子入托,还阻碍了家庭生育二孩、三孩的意愿。陈民介绍,1岁半到2岁左右的孩子需要按照1∶3的比例配备师资,造成托育机构运行成本较高,导致“机构招不满,家长托不起”。
扩大普惠性
托育服务有效供给
去年12月,市卫生健康委、市教委联合印发《重庆市托幼一体化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提出将充分利用幼儿园布局规划、管理机制,支持幼儿园在满足3至6岁幼儿入园需求的基础上,招收2至3岁幼儿开展普惠性托育服务,扩大普惠性托育服务有效供给,满足家庭多层次、多样化托育服务需求。此外,市卫生健康委将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等有关市级部门,全力推动《普惠性托育机构认定及补助办法(试行)》落地见效。
蒙格丽建议,加强规划设计,确保“有章可循”。如,制定出台地方性法规,明确政府对公共托育服务体系的责任和义务,有序引导和规范托育行业发展;探索制定托育机构等级标准,制定分级分类服务标准,开展托育机构等级评价工作;完善管理机制,确保“有人管事”。此外,要将托育服务纳入各地民生实事推进,将每千人口拥有托位数等重要指标纳入考核,加强各部委协同,共同研究细化配套政策,制定推进措施。
强化经费支持
确保“有钱办事”
如何破解当前托育机构成本居高不下、普惠托位供给不足等难题?
蒙格丽建议,要强化经费支持,确保“有钱办事”。打通卫健部门和教育部门的政策壁垒,将公共卫生服务和教育事业经费的一部分共同作为托育服务经费;探索为备案托育机构建立婴幼儿托育服务意外保障制度;探索建立两孩及以上家庭免费入学公办托育机构制度。
蒙格丽说,要注重实践探索,确保“托育有方”。鼓励采取公办民营、公办民助、民办公助、依托和扩展现有幼儿园、补贴社会组织和个人办园等多种方式开办非营利性或营利性托育机构,因地制宜多渠道增加供给。探索建立公办社区托幼网点,倡导在社区开展“短时看护”服务,探索“社区化、就近化”托育服务模式。
陈民建议,要加快加大对普惠托育机构的投入与补助。比如可以向婴幼儿家庭特别是二孩、三孩家庭,每月发放“托育券”,供其自主选择托育机构并使用,以此鼓励“送托”。此外,行业主管部门应指导机构在硬件环境、设施设备、人员配备、日常管理、食品卫生等方面不断规范,全力提升机构托育品质,并定期公布合格机构名单,让更多家长放心地把孩子送到托育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