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夕夜,南岸区南滨路,众多市民前来打卡灯光秀,庆祝新年。记者 尹诗语 见习记者 李雨恒 摄\视觉重庆 |
把艺术融入山水之间,让城市拥抱艺术之美。
2024年除夕夜,重庆主城的夜空璀璨绚丽,“两江四岸”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来福士广场、重庆大剧院、南滨路钟楼广场等地标建筑的外墙上光影斑驳,一场由“两江四岸”灯饰工程、无人机等联动展演的壮丽灯光秀在城市山水之间上演,呈现了一场流光溢彩的视觉盛宴,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争相拍照留影。
光影为媒,扮靓山城。用光影点亮城市,展现出这座城市浓浓的烟火气与艺术范,极大提升了重庆的国际知名度和城市影响力,成为重庆一张闪亮的城市艺术名片。
2024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打造新时代文化强市,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在城市文化建设中,艺术发挥着关键作用。用艺术创造点亮城市空间,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艺术IP,成为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市的重要内容。
(一)
何为城市艺术IP?
城市艺术是以公共艺术为主体,以建筑、雕塑、绘画、音乐、光影等多种艺术形式构成的综合性环境艺术系统,通过多维空间的艺术语言直接诉诸人们的视觉、听觉等感官系统,形成独特的心理感受。
四川美术学院视觉艺术研究院院长李敏敏认为,“城市艺术IP是一种融合城市的独特文化、历史与地理特色的艺术形式,它不仅是城市文化的一种表达,也是城市形象和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想象、提炼和总结,不仅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更为生活增添了别样的精彩。而打造城市艺术IP,则是为低头寻找六便士的人们于头顶点亮的一片璀璨“星空”,满足了城市居民对美好艺术生活的极致追求。正如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李向北所说,“城市艺术IP有效连接了人们的现实生活和广袤的精神世界”。在城市建设中融入艺术设计,并对城市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
用艺术的力量推动城市文化繁荣发展,创作出更多具有重庆范的艺术作品,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艺术IP,既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位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抓手,也是培育重庆文化新标识的有效途径。如第二届重庆都市艺术节以聚焦重庆美景精华“巴渝十二景”,组织策划了展览美育、文艺演出、艺术主题集市三大主题板块的艺术活动,包括将重庆方言俚语与歌剧音律音韵有机结合的民族歌剧《一江清水向东流》,展现出独具重庆地域特色的蜀绣、漆艺、陶艺、花丝镶嵌等项目的“工艺美术及非遗展”等。
重庆在打造城市艺术IP的探索与实践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在国内国际还缺乏一定影响力,还未实现多点发力、全面开花。
(二)
艺术,让城市成为“没有围墙的美术馆”,散发出无穷魅力。
城市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文化形态。重庆厚重的历史文化、旖旎的自然风光、优秀的艺术人才等,是打造城市艺术IP的“独家优势”。
深厚的文化底蕴。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庆府。在历史长河的滋养下,重庆拥有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统战文化、移民文化等厚重的人文积淀,养育了一方巴渝儿女;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革命先辈披肝沥胆锤炼而成的红岩精神,流淌在这座城市的血液之中;除此之外,重庆艺术类非遗项目种类丰富,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等,如始凿于初唐时期的大足石刻、起源于明代的梁平木版年画、兴起于清朝中期的川江号子等,经过时间的洗礼与人民群众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流传至今仍熠熠生辉。这些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都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与动力。
独特的地形地貌。重庆是世界上唯一生长在平行岭谷的大城市,依山而建、两江交汇、轨道穿楼而过等独具特色的立体城市风貌,呈现出高低错落、山环水抱、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不经意间的一个转角,都会给人呈现出不一样的城市面貌,为艺术创造提供多样的视角与空间,可以说是自带天然的“艺术buff”。如最近火爆出圈的白居寺长江大桥,其独特的水滴造型,雄伟的桥墩设计,融合了重庆“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的地域文化,被网友们称为重庆版的“星际之门”,夜晚亮灯后“就像通往另一个维度的星空之门一样发光,就像电影中的场景”,科幻感十足。
丰富的人才资源。艺术承担着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使命,艺术创作离不开人才智力的支持。高校是培养专业艺术人才的重要阵地,为打造城市艺术IP培养了大量“艺科融通”的复合型人才。重庆依托四川美术学院等专业艺术院校和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高校的艺术类专业以及各大专科院校优势,发动高校力量广泛参与到城市艺术建设中,对于打造具有专业深度的城市艺术IP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去年12月举办的中国·重庆第二届国际光影艺术节,四川美术学院作为主办方之一,不仅参与了艺术节的总体策划和组织,还在作品征集、评选展示及学术论坛举办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确保了艺术节在艺术性和专业性上的高标准。
(三)
重庆,一座艺术彩城。
让城市与艺术更近,培育出具有浓浓“重庆味”的城市艺术IP,要从政策支持、文化滋养、科技增色、人才筑基四个方面,久久为功、协同发力。
政策支持。打造城市艺术IP不是创作街头摆卖的新奇玩意儿,而是一项提升城市形象和气质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四川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庞茂琨说:“政策支持和整体规划对于城市艺术IP的成功打造至关重要”。要充分发挥政策的指挥棒作用,积极出台支持各地区各领域运用文化资源禀赋打造独特艺术IP的相关政策,推动多种艺术形式、艺术风格、艺术流派创新发展,实现艺术创作市场百花齐放。同时,还要积极出台对闲置公共空间进行艺术化改造的相关政策,鼓励拓展艺术展示场所和体验空间,结合重庆独特的山水空间资源,科学规划城市视觉形态,绘制城市艺术地图,为艺术作品提供多维度多层次的界面展示空间。
文化滋养。城市艺术IP之所以极具辨识度,主要在于其艺术内核是来自具有旺盛生命力和浓郁时代感的本地优秀传统文化,承接载体是独具地域特色、养育一方市民的独特地形地貌和历史文化空间,它们为城市艺术IP的打造提供了不竭的创作源泉。要充分挖掘重庆的历史故事和文化特色,将重庆的山水美景、红岩精神、巴渝文化等元素融入不同形式的艺术创作中,打造既具有城市辨识度又能引起广泛共鸣的艺术品牌。如充分利用好荣昌折扇、铜梁龙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艺术手段再加工、艺术概念再包装,推动非遗的年轻化时代化表达,创作具有浓郁“重庆味道”的艺术产品。此外,还可运用艺术手段让历史建筑“活”起来,在保留历史遗存原有肌理的基础上,通过艺术形式提炼放大建筑特点,让工业“锈带”变身“秀带”,把老旧空间打造成为城市艺术新地标。
科技增色。科技手段的“硬核支撑”为城市艺术IP的时代化表达提供了新的可能。李敏敏认为,“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是现代城市艺术IP建设的重要趋势,对于提升城市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如中国·重庆第二届国际光影艺术节中所运用的3D Mapping技术,通过投影技术把特定的动画投影到物体表面,实现在二维平面上显示三维物体,再辅以定制的声光特效,产生超越现实的幻影艺术效果,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新奇的艺术体验,让城市艺术更具科技感。要充分利用VR、AR、XR、传感、AI算法等现代技术,实现艺术内容、展陈手段、场馆运营等全场景数字化创新,并通过数字光影等艺术手法突出展现重庆“赛博朋克”式的城市形象。
人才筑基。艺术发展离不开人才。如果说优秀的本土文化是打造城市艺术IP的不竭养料,那么优秀的艺术人才就是吸收这些养料的发达根系。因此,要充分整合重庆现有艺术人才资源,不断优化“重庆市艺术创作本土人才库”入库标准,并结合人才特点,发挥其在各自领域的专业优势。要结合重庆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地域特色等,开展多类型的艺术比赛,将隐藏在民间的艺术“高人”挖掘出来,推动发挥其独特作用。要充分发挥在渝艺术类院校和专业优势,加大对跨领域、跨学科、跨专业复合型艺术人才的培养力度,紧密结合城市发展需求对其开展艺术实践锻炼,为打造城市艺术IP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艺术是文化的显影剂,通过一定的创意表达为文化塑形,用艺术“点燃”城市,让城市更美好。
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城市艺术IP,是推动实现重庆城市形象和气质整体大美的重要举措,必将在新时代文化强市建设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作者系本报见习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