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实施巴渝文化“出海计划”,发挥高校、医院、文艺团体、民间组织作用,打造一批对外文化交流基地,拓展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平台和渠道,不断提高重庆文化传播力、吸引力、影响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珍贵文化资源。重庆拥有丰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要深度挖掘非遗文化,充分发挥各种“窗口”作用活态展示重庆非遗,借助各种载体和创新平台推动中华文化“扬帆出海”,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加快打造新时代文化强市。
发挥文化优势,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是推动非遗“走出去”的有利契机。重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非遗资源丰富多彩。近年来,重庆深入实施非遗传承保护工程,成功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文化和旅游部非遗保护传承观察点等,开展非遗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进景区及非遗+节庆等展演活动,推动非遗保护传承理念深入人心,非遗保护社会氛围更加浓厚。要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部署要求,紧抓共建“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契机,以非遗为载体,深化重庆对外文化交流,派遣非遗艺术家、传承人出国交流互鉴,推动非遗“走出去”,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让世界认识和熟悉中国文化。要搭乘共建“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快车,充分利用智博会、金融峰会、国际非遗节等活动,以及非遗展览馆、高校非遗学术研究阵地等平台,推出以对外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的影视剧、纪录片、宣传片、舞台剧、短视频等优秀作品,常态化展示展演独具重庆地域色彩的非遗项目,让世界感知重庆,倾听中国非遗故事。
创新表达方式,多措并举构建多模态国际传播格局,是实现非遗“火起来”的有效路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要坚持中华文化立场,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创新表达方式,促进民心相通。非遗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与情感基因。民心相通需要以文化与艺术来促进,需要引入“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理念,充分运用海外受众耳熟能详、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开展对外多向传播,以文化交流带动经贸合作,促进民心相通。要把握文化传播规律与数字化发展趋势,构建多模态国际传播新格局。要多学科多维度深入挖掘口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等非遗文化中蕴藏的重庆故事,借助元宇宙、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创新线上线下交叉融合多模态新形式,打造具有重庆特色的非遗故事,传播好重庆声音。要打造具有高度参与性和创意有趣的非遗项目,拓展国际传播渠道。要利用“重庆文化周”“陆海之约”等文化交流平台,培育并打造集“业态+研学+演艺”为一体的“陆海非遗走廊”等品牌传播项目,提升交互体验和非遗国际传播效能,强化非遗活态展示和国际传播。
强化队伍建设,吸纳跨界人才,是推进非遗“融进去”的有力支撑。非遗国际传播离不开高水平的对外宣传平台与创新型人才的引擎助力。要鼓励和引导海外华人华侨、出国留学人员以及中资企业等积极进行非遗宣传与阐释推介,提升中国非遗的认可度和影响力。要依托重庆高校资源与非遗人才研究队伍,全面加强国际传播创新基地、对外话语创新基地和对外文化交流基地建设,打造国家集聚人才创新高地,汇聚国际传播力量。着力加大文化贸易交叉学科人才、创新型研究人才、多语种复合型人才培养,积极吸纳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高度责任感的非遗文化国际传播人才,推动“非遗海外计划”和高水平外宣智库建设,系统推进权威性、前沿性的非遗与国际传播新范式研究,提升非遗领域的国际话语权,让非遗成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见证者与讲述者。
开垦非遗试验田,打造国际化非遗文创品牌,是讲好新重庆故事的重要力量。非遗的活态展示、国际传播与交互体验都离不开对非遗精神标识和历史底蕴的深度挖掘。要坚持以文化引领为切入点,着力精选一批凸显巴渝文化、三峡文化的非遗作品,找寻非遗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提炼展示具有中华民族特性的经典元素和标志符号,加快推动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让非遗品牌走向世界。要发挥重庆工业设计对非遗质量提升的牵引作用,加大非遗文艺创作和文创设计扶持力度,加强创新创意设计、服务设计与艺术实验新技术研发运用,赋予非遗产品科技感、文化味与时代性,赋能以非遗为重点的产业转型升级,加大非遗文创产品前瞻性功能研发和品牌培育力度,提升非遗文创产品品牌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要以全球视野借鉴吸收通道沿线国家非遗创意设计的经验与优势,鼓励国内外知名企业全域联动参与非遗文创文艺产品创造性转化、研发与推广行动,探索开垦一块融设计、制作、展示、体验、销售于一体的非遗跨界艺术试验田,开发打造一批具有广阔国际市场前景,兼具全球和区域文化共通性,彰显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华文化感召力的“非遗山城”国际知名品牌,使重庆非遗在中华文化“走出去”“融进去”的国际传播中担任重要角色。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艺术学院,本文为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委托项目:2021NDWT2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