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江畔音乐会”打造成为重庆文化新标识推进重庆文化强市建设要擦亮巴渝文化名片让红岩精神充分融入重庆文化血脉创新城市国际传播讲好新重庆故事
第010版:思想周刊·策论
上一版 下一版 
把“江畔音乐会”打造成为重庆文化新标识
推进重庆文化强市建设要擦亮巴渝文化名片
让红岩精神充分融入重庆文化血脉
创新城市国际传播讲好新重庆故事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2 月 1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度聚焦

把“江畔音乐会”打造成为重庆文化新标识

徐双双

  《湘渝情——长沙交响乐团中外经典作品专场音乐会》在重庆大剧院·1号门户外广场奏响。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当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消失在天际线时,嘉陵江畔涛声浩荡、灯火辉煌。伴随着江涛声一同响起的,是“江畔音乐会”的婉转歌声。

  前不久,《江畔民乐·一周年音乐会》如期而至,如同“冬日里的一把火”,给雾都重庆增添了些许活力,也打破了冬日的沉闷和阴冷。

  江畔音乐会借助城市景观、滨江地带、山水空间绘就出一幅巴蜀韵、中国风、国际范的人文画卷,成为重庆人文立城、文艺立品,涵养城市人文气质、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金字招牌。

  (一)

  何为“江畔音乐会”?

  文化兴市,艺术塑城。2022年底,重庆大剧院和重庆民族乐团携手,精心策划推出“夜生活江畔民乐”音乐会,创新性地将音乐演出从室内移至室外,以天地为帷幕、山水为舞台,为市民朋友呈现了一场浪漫的视听盛宴。

  重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周勇教授认为,“江畔音乐会找到了一个展示重庆形象的新平台,让音乐不再局限于音乐厅‘小房子’。观众仰望繁星闪,俯瞰大江流,融入城市的大格局,与更壮阔的山水共存、共情”。江畔音乐会打破传统室内音乐厅表演的空间局限,勾勒出重庆“山水城桥”的绚丽画卷,把重庆的烟火味、文艺气和山水城市激荡的自由浪漫彰显得淋漓尽致,成为具有重庆辨识度的城市文化品牌。

  近年来,重庆不断推进文旅融合向纵深发展,大力发展家门口的“大美重庆”,把家门口日见而不觉的景观打造成为充满诗意的“远方”,吸引市民游客纷至沓来。

  如今,江畔音乐会已成为市民游客接受艺术熏陶、塑造美好心灵的“文化粮仓”,不仅提升了重庆这座城市的文化品质和艺术涵养,也构建起以“两江四岸”为核心的山水都市文化视觉体系。

  (二)

  国乐与山水,碰撞出绝美旋律和文艺气息,氤氲在“两江四岸”的夜空。

  江畔音乐会与重庆的美丽邂逅绝非偶然。重庆发展江畔音乐会有着自然和人文的双重优势,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历史积淀为江畔音乐会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充足养料。

  地“利”。重庆拥有世界级大山大水大城的壮美风光。山环水绕、江峡相拥的重庆,既是山城,亦是江城。由长江、嘉陵江约180公里中心线形成的“两江四岸”,夜景斑斓,现代建筑与巴渝传统吊脚楼建筑群交相辉映,是最具重庆辨识度的城市地标。在重庆人心中,这里既是重庆的“外滩”,也是重庆的“维多利亚港”,江畔音乐会便坐落在览胜重庆绝佳夜景的城市地标“C位”。在重庆,将音乐与天际线、山脊线、水岸线相结合,碰撞出“江畔音乐会”这束别样的火花,尽显音乐演艺之美、巴渝山水之美、历史人文之美、城市发展之美。

  底“厚”。重庆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且音乐底蕴深厚。从上古之世的“巴人歌舞”、春秋之际的“下里巴人”、秦汉之交的“巴渝歌舞”、盛唐之时的“竹枝歌”,到后来的乐曲、说唱、杂耍、灯会在城乡的兴起,再到抗战时期重庆文化艺术界掀起的“文化出国”口号,以及反映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盛况的“雾季公演”、戏剧节、千人大合唱、万人大合唱、各种音乐会等,在中国文化史上书写了珍贵的一页。重庆市音协主席刘光宇说:“抗战时期,一大批中国音乐大家汇集山城,造就了大后方音乐全国传唱的景象。这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奠定了现代重庆音乐发展的基础。”而抗战时期在重庆成立的三大交响乐团,也奠定了重庆“中国交响音乐的摇篮”的地位。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音乐积淀源源不断地为江畔音乐会提供丰厚滋养。

  人“和”。艺术创作,最终靠的是人。重庆音乐人才辈出,如抗战时期就闻名遐迩的作曲家刘雪庵、词作家阎肃、作曲家郭文景、词作家梁上泉、指挥家何建国、民族音乐家刘光宇、歌剧表演艺术家张礼慧等。诚如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孙俊桥教授所言,“重庆音乐、舞蹈人才辈出,一些老师经常获得国家级的金钟奖和荷花奖,这些都构成重庆打造江畔音乐会的有利条件”。近年来,重庆大力推进人文立城、文艺立品,加快建设文化强市,也为发展江畔音乐会厚植了土壤。2023年9月,重庆市人民政府与俄罗斯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签署合作备忘录,将共建重庆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联合培养高层次音乐人才,不仅再续了两地的音乐情缘,也为推进江畔音乐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人才支撑。

  足以见之,从地理到人文、从历史至当下,重庆都是一座富有音乐细胞和音乐底蕴的城市,要充分用好这些资源禀赋,将江畔音乐会打造成为一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文化金名片。

  (三)

  暮色四合、华灯初上,嘉陵江畔灯火穿市、笙歌鼎沸。夜色中的江畔,灯光如星,照亮着滔滔江水,也映射出城市的繁华与美丽。

  如何把江畔音乐会这张金名片擦得更亮、将其打造成为重庆的文化新标识,可从挖底蕴、创精品、强宣传和拓场景四方面着手。

  挖底蕴增厚度。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对音乐创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吴婧瑀教授认为,“重庆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特色文化元素,如抗战文化和红岩精神,是当代音乐艺术创作的丰沃土壤”。要将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统战文化、移民文化六大文化形态中蕴含的历史底蕴和音乐灵感有机嵌入江畔音乐会的“形”与“魂”,以城市记忆为灵魂,刻画重庆文化烙印,成为赓续城市历史文脉、丰富城市精神内涵的有机载体。此外,重庆交通大学旅游与传媒学院李大勇副教授认为:“长江流域孕育了灿烂的音乐文化,江畔音乐会背靠长江文化这一宏大根基,具有不竭的艺术源泉和动力。”长江流域音乐文化引商刻羽,如青歌藏曲、巴音蜀讴、吴歈越吟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江畔音乐会可融入壮美三峡、绵延巴山等长江文化元素,成为展示长江文化的一个经典音乐品牌。

  创精品塑标识。把江畔音乐会打造成为重庆的文化新标识,需要创作更多带有重庆元素和风格的音乐作品,使其成为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渝字号”精品力作。要立足重庆,挖掘本土音乐文化资源,从土家族啰儿调、川江号子、南溪号子、木洞山歌等重庆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本土特色音乐文化中找寻重庆题材,通过对其创造性编曲作词,使其形象化、器乐化,丰富江畔音乐会中带有重庆风格和元素的曲目,创作并演绎一批“渝字号”文艺精品,进而彰显江畔音乐会的重庆辨识度。如大渡口区的原创音乐作品《嘿呀咗》,将传统音乐文化“川江号子”进行创造性转化,再现船工与险滩恶水搏斗的壮阔画面。

  强宣传扩广度。打造江畔音乐会这个文化新标识,视野要长远开阔,不能只局限于重庆及国内,更要有国际视野。重庆民族乐团指挥冯韵乐认为,“音乐会实质是融合了文艺演出与城市景观,既传递音乐之美,更呈现重庆山水之美、历史人文之美,因此更具传播力和影响力”。要用好重庆在海外的网络传播平台,进一步借助西部国际传播中心、“iChongqing”文化旅游平台、“重庆国际新闻中心”传媒服务平台等国际传播平台,面向国内外受众对江畔音乐会进行线上转播和推广,提升重庆美誉度和国际影响力。通过构建江畔音乐会国际传播的“复调叙事”体系,持续提升重庆对外文化传播效能。

  拓场景创IP。近年来,“一场演唱会带火一座城”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网络。周勇教授建议,“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借江畔音乐会助推文娱旅游发展、培育都市旅游新的增长点,成为重庆旅游的品牌和亮点”。应进一步拓展城市景观,让音乐与城市空间深度融合,利用重庆大山大水的自然风光和“两江四岸”的城市景观,将江畔音乐会的触角延伸至南滨路、北滨路等,打造一条“江畔音乐带”,形塑重庆文化新IP。此外,注意力经济时代,文化IP的塑造离不开个性化、差异化,要关照消费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大力发展文化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如推出“音乐会+国际文化交流”“音乐会+Live house”等系列“音乐+”项目,吸引观众与乐队共唱共舞,演绎山城人的浪漫自由,使江畔音乐会成为提升城市形象、变流量为“留量”的重要抓手。

  音乐与山水的浪漫碰撞,让重庆城市文化名片愈加闪亮。

  艺术是一座城市的气质和形象的表征,江畔音乐会勾画出重庆的城市美学,书写着重庆文化发展新篇章,成为重庆靓丽的文化新标识。

  (作者系本报见习编辑)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