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成渝中部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成渝中部地区资源禀赋突出、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扎实、承载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是实现“双城引领、双圈互动、两翼协同”的关键区域。要紧扣“高质量”和“一体化”,优化城乡空间发展格局,协同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完善开放大通道、大平台,加快推动成渝中部地区崛起,为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新动能、拓展新空间。
优化城乡空间格局,建设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新样板。优化完善城镇体系,提升城市、小城镇功能品质,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共同绘就城乡共美新画卷。一是构建“5+3+8”城市发展体系。建设永川、合川、宜宾、泸州、达州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江津、璧山与重庆中心城区以及资阳与成都同城化发展,推进内江、广安、荣昌、潼南、铜梁、大足、遂宁、自贡建设成渝相向发展的支点城市,形成多中心、组团式城市发展格局。二是联合实施“强镇带村”工程。精准“画像”、分类施策,共同谋划建设一批毗邻地区特色小镇,推动特色小镇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发展壮大镇域经济,增强小城镇联城带村节点功能。三是共同推进乡村振兴。共同推进美丽巴蜀宜居乡村示范带建设,打造成渝地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样板区。协同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创建一批毗邻镇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片,建设一批休闲乡村、传统村落、农耕文化博物馆、农业主题公园,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培育现代产业体系,携手共建现代化产业发展新高地。立足产业发展基础,瞄准产业升级方向,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快重点产业全链条布局、集群化发展,“四链”融合打造万亿产业集聚区。一是携手打造先进特色产业集群。聚焦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四川“3+4+4+N”现代制造业新体系,协同完善成渝中部地区产业链图谱,强化重大产业项目联合招商,共建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全国领先的高端电子元器件产业基地、国内重要的先进材料产业基地。二是共建产业科技创新高地。整合创新要素资源,联合打造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争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中央企业在渝西地区设立分院、研究院或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打造成渝中部地区科创大走廊。三是共建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实践样板,构建柠檬、蔬菜、生猪、茶叶、火锅食材等具有川渝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围绕“潼南绿”“荣昌猪”“永川茶”“大足枇杷”“内江甜城味”“遂宁鲜”“自然贡品”等农产品品牌,打造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农产品加工基地。
完善通道平台设施,打造双城经济圈南向开放新枢纽。积极谋划加密补齐成渝中部地区“公铁空水”交通基础设施短板,完善枢纽节点功能,发展枢纽经济,打造内陆高水平开放门户枢纽。一是构建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提速推进成渝中线、渝昆等高铁项目建设,推动渝贵高铁开工建设,研究论证渝宜(宾)、渝自雅、渝遂城际等铁路,构建西部陆海新通道综合交通体系。完善中欧班列运输服务网络,加快推进渝西高铁建设,推进兰渝高铁、铁路二环线等前期工作,适时启动渝合铁路建设,研究规划建设西环线铁路,推动货运铁路成环成网。协同推动长江、嘉陵江航道整治,强化珞璜港、朱沱港和泸州港、宜宾港等联动发展,深化“水水中转”“水铁中转”等多式联运合作。二是共建共享对外开放平台。共同争取综合保税区、口岸等各类开放平台在成渝中部地区布局,推进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和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建设,统筹创新成果复制推广和差异化探索。完善江津、永川、宜宾、泸州综合保税区口岸功能,发展“保税+”业态和临港产业服务。三是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建设西部(重庆)东盟商品分拨中心、农副产品分拨和东盟冷链食品分拨中心,打造辐射东盟的进出口商品贸易集散地。依托区域内综合保税区,吸引保税加工、跨境电商、数字贸易、服务贸易等外向型产业集聚。争取建立承接沿海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示范区,积极引进电子信息、服装等产业,促进加工贸易产业集聚集群发展。(作者单位: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