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具有川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深化科研评价改革释放创新活力数智赋能新时代高素质农民队伍培育以发展普惠金融服务双城经济圈建设
第008版:思想周刊·智库
上一版   
加快构建具有川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深化科研评价改革释放创新活力
数智赋能新时代高素质农民队伍培育
以发展普惠金融服务双城经济圈建设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1 月 1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决策建议

以深化科研评价改革释放创新活力

王文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研单位是科教兴国的重要平台,是创新驱动产学研一体化的重要环节,也是汇聚和培育各类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围绕科研工作深化科研评价体系改革,坚持“四个面向”,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构建适应多元化需求的现代科研评价体系对释放创新活力有着重大意义。

  引导科研评价标准科学分类。一是立足实际情况分类优化科研评价标准。结合国家和区域发展重点以及科研工作规律,在审慎调研发展现状和展望未来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建议从国家层面确立研究型、应用型、职业技能型三种科研类型,分类管理和引导不同类型科研及评价工作,培育和激励不同类型的科研创新人才。对研究类科研单位,集中资源倾斜面向未来、面向全球、服务国家战略的重大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前沿高端研究等科研工作。对应用型科研单位,重点扶持契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推动产学研结合、促进产业链升级补链等科研工作。对职业技能型科研单位,优先推动服务地方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科研工作。二是优化不同类型的学科评价标准。充分尊重不同学科差异性,如人文社科领域应注重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自然科学领域应细分基础研究类、应用研究类和开发研究类,进行分类评价。三是优化不同类型的科研工作者评价标准。鼓励各科研单位探索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设立与岗位特点、学科特色和研究性质相适应的分类评价体系,完善同行专家评价机制、科研团队整体性评价机制、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合理评估科研人员、科研辅助人员、科研管理人员等不同角色的作用,对不同领域、不同岗位科研人员实行差别化评价。

  构建合理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一是分类制定自然科学领域评价指标。在基础研究领域,评价指标的制定应着重反映其提出和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始创新能力、成果的科学价值、学术水平和影响。在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领域,评价指标的制定应着重反映其技术创新与集成能力、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化运用情况和对产业发展的实际贡献。在科研管理和实验技术领域,评价指标的制定应着重反映其工作绩效和社会影响力,引导其提高技术开发能力和服务发展水平。二是分类制定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评价指标。在理论研究领域,指标制定着重反映其在推动理论创新、文化传承、学科建设等方面的能力贡献。在应用研究和决策咨询领域,指标制定着重反映其在为党和政府提供决策服务、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等方面的能力贡献。在文艺表演及创作领域,指标制定着重反映其在艺术表演、作品创作、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的能力贡献。

  促进科研评价结果的有效应用。一是推动科研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以科研评价结果为导向,加快建立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科技创新绩效管理模式,将人员选聘、干部选拔、资源配置、科研评价、人员激励与重大任务、创新贡献紧密结合,在基础前沿与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联合攻关,注重实效、形成成果。二是逐步建立长周期评价制度。以评价结果为导向,引导科研单位充分认识到基础研究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正确处理评价时效和科研周期之间的关系。就研究层次高、论题深、突破难度大的创新性基础研究,应统筹考虑实验次数、研发时间、研讨会参会率等情况,科学设置评价指标体系,不简单以年、期为单位进行评价,对其赋予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三是鼓励开展“非共识项目”资助。以科研评价结果为导向矫正科研工作过度功利化倾向,就创新性强、难度大、风险高的自主科研项目,鼓励建立全时段、多渠道选题发现机制,采取不同评价机制、设立不同评价指标,分期性试探性予以资助。

  (作者系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