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市党政代表团赴四川省绵阳市考察,两省市召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八次会议,聚焦共推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川渝现代化产业体系,共商合作大计,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围绕协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目标,川渝两省市正携手合作,共抓产业协作“一条链”。如何抢抓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加快构建具有川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重庆日报专访了川渝两地相关专家学者,谈谈他们的看法。
——编者
主持人:
朱涛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专访嘉宾:
胡雯 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专家,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区域经济教研部主任、教授
罗超平 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西南大学分中心研究员,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既是使命所在,也是发展所需
重庆日报:本次会议聚焦共推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川渝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主题的用意何在?
胡雯:两地共推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既是使命所在,也是发展所需。从发展规律来看,工业始终是现代经济的基础,是综合国力竞争尤其是大国博弈赢得发展主动的命运所系。抓稳扛牢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物质技术基础,是贯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的行动自觉。从发展全局来看,牢牢掌握科技发展主动权、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不断开创新型工业化新局面,是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整体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作为新时代的“战略大后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担当起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打造科技创新高地,高质量对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新布局、形成先进制造完整产业链重要集聚地和国家重要产业链备份基地的时代使命。从发展实际来看,重庆一直将制造业作为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四川也强调发挥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加快向现代化经济强省全面跃升。如以电子信息和汽车产业为重要抓手,两地已初步搭建起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平台、机制与万亿级产业集群构架,并持续拓展合作领域与合作成果。
罗超平:共推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具有川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关键所在、大势所趋、大局所系。一是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达成的战略共识。2024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第5年,川渝合作进入聚力推进、深度融合的发展新阶段。聚焦这一主题,是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达成的战略共识和明确的作战计划。二是对持续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的重要回应。聚焦这一主题,是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更好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共建“一带一路”,打造新时代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区规划的路径和方向。三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选择。成渝地区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具有很好的基础。川渝两地在关键时期吹响集结号、架起连心桥,加强全方位合作、全领域协同,把推进新型工业化摆在“牵手”共进的突出位置,对于构建具有川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川渝特色和优势
重庆日报:川渝两省市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特色和优势是什么?
胡雯:从发展基础来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川渝已建立起较为齐全的工业门类和雄厚的产业基础。如以成德地区、重庆中心城区两大核心区和成渝环线高速产业协作发展示范带为重点,正加速形成清洁能源、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智能制造等装备制造业集群。从互补优势来看,重庆正以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3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全力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四川则锚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能源化工、先进材料、医药健康六大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培育万亿级产业集群,并推动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川渝相关产业关联程度较高、互补性较强,具有良好的协同基础。从潜力空间来看,对标东部先行地区,川渝产业体系不够优、产业集群化程度较低等问题仍较突出。但问题倒逼的发展突破、后发创造的跨梯度布局、腹地经略的回旋纵深、国家战略带来的牵引支撑,也是川渝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潜力所在、红利所在。
罗超平:一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交通运输体系相连成势、基础设施建设日益成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成渝两地在“水陆空”同步发力,基本形成了铁路、公路、内河、民航、管道运输等相互衔接、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二是日积月累的经济优势,强强联手、协同发展。重庆正在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四川正在建设“3+4+4+N”现代制造业新体系。成渝两地既有深厚的产业底蕴,又有强有力的产业基础,强强联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彰显了成渝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的战略位置。三是凝心聚力的人才优势和前景广阔的市场优势。人口密集、人才汇集带来的优势是川渝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保障。同时,广阔的消费市场以及快速增长的消费能力,也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所在。
以工业当先制造为重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重庆日报:该如何以新型工业化为抓手,加快构建具有川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胡雯:川渝协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历来突出工业当先、制造为重的战略思路。从做强发展主引擎来讲,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核心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找准主攻方向精准发力尤为重要。要重点推动金融企业战略互投、共推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以共同打造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消费品等具有川渝特色的世界级产业集群为抓手,锻长板、补短板、建圈强链。从增强发展驱动力来讲,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核心是科技创新。以共建西部科学城等科创大平台、布局重大科技创新基础设施为牵引,发挥数字智能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等独特优势,在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共建、资源共享、项目共促、政策共通、成果共享等方面深化合作,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从育强发展主体来讲,企业是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推进力量。川渝两地需要精准分析重点产业链上下游、左右岸关键要素需求,推动企业引育、项目建设、要素匹配、政策制度等集成创新,构建“链主”企业引领、细分环节“链属”企业集群支撑、链式互补的产业生态。
罗超平:以新型工业化为抓手加快构建具有川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搭建的重大创新平台,紧扣“一体化、高质量”战略目标。一是深入推进“上云用数赋智”,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全覆盖行动,利用数字经济催生新技术、新标准、新产业、新体系,全面激发数据要素活力,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实现产业全领域、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数实融合发展。二是将数字化知识和信息转化为高质量生产要素,不断利用信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打造数字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进而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提升产业体系的整体效能,加快形成有机联系、功能互补的现代化产业生态体系。三是持续推动前沿技术创新突破以实现产业体系绿色低碳发展。把握新型工业化的绿色低碳发展特征,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近零碳排放园区,打造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系统发力全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重庆日报:除此以外,加快构建具有川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川渝两省市还应该从哪些方面发力?
胡雯:构建具有川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聚焦产业本身精准发力外,还要多领域全面发力。一是强化区域生产力优化布局引领。川渝两地要进一步聚焦重点产业领域高位协同谋划区域产业布局,按照要素沿产业链条细分化、协同化、集群化布局的创新思路,加快形成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融合集群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新格局。二是强化高能级协同平台支撑。联合技术攻关、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和工业互联网等创新公共平台,是塑造发展新动能的推进器。川渝两地已经在化工新材料、特色消费品、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摩配件、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共建平台、创新合作,推动区域产业集群加快成势。三是强化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牵引。要破除行政区划壁垒和市场分割,突出“把市场主体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建立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各类市场主体竞相成长、高效协同、利益一致的体制机制。
罗超平: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要加强川渝全领域协同,实现两省市全方位合作,共建具有川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协同治理打破区域界限。重视地方政府之间的跨行政区合作,通过各地方政府的协调配合,促进两省市要素双向流动、资源优化配置,加快跨地区产业之间融合,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二是深化产业体系智能一体化。打造成渝中部地区科创大走廊,共建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充分发挥创新优势,拓展信息化、数字化的深度,努力抢占产业体系智能化的战略制高点。三是深化产业体系融合一体化。通过数字经济、数字技术、智能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类别之间、区域之间、规模之间、上下游环节之间高度协同耦合,更好释放产业网络的综合效益,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