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 加快打造新时代文化强市以场景营城加快推进成渝数字文旅产业发展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
第006版:思想周刊·策论
上一版 下一版 
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 加快打造新时代文化强市
以场景营城加快推进成渝数字文旅产业发展
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1 月 0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 加快打造新时代文化强市

  近日召开的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强调,要扎实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力竞争力明显跃升,着力打造大产业,大力发展文化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串珠成链打造文旅融合精品。文化产业是推动经济体系转型升级、拉动国民经济支柱性增长、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重庆文化产业发展成效有目共睹。如何大力提升重庆文化产业竞争力,加快打造新时代文化强市?围绕这一主题,重庆日报约请了相关专家学者,谈谈他们的看法。

  ——编者

  以创新驱动做大做强文化企业

  余晖

  繁荣的文化产业是推动经济体系转型升级、拉动国民经济支柱性增长、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最为鲜活的内生动能,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一批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培育有影响力的文化企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创新驱动。

  创新政策供给。做大做强文化企业,创新政策供给是重点。一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加强服务平台建设,重服务轻管理,减少行政审批环节,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提高行政效率,推行“一件事一次办”。完善税收政策,强化金融服务,降低融资成本,减轻企业负担。二要持续深化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扶持文化新业态成长。采取扶持一批、整合一批、清理一批的办法,实现资源优势互补,集中力量支持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好的高质量文化企业发展,整合一批业务功能定位雷同的文化企业,通过资产重组、破产清算等方式清理处置一批社会效益低、经济效益差的企业。三要加强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文化公共服务水平。建设规模化文化大市场、图书馆、美术馆、展览馆、博物馆等,定期举办文艺展演、体育赛事等。提高文化场馆的交通、电力、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水平,为文化企业提供良好的物流、信息流支持。

  创新企业管理。做大做强文化企业,创新企业内部管理是核心。一是创新企业理念。要深化改革,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敢想、敢拼、敢闯,深入研究和把握市场的规律和变化,不断推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高质量文化产品和服务。二是创新文化品牌和产品。要打造独具特色、形象鲜明且有吸引力的文化品牌,注重品牌推广和营销,充分利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以及线下路演推广活动等手段,扩大品牌覆盖率,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探索新的文化形式、主题和故事情节,引入新的创作技术和创意概念,打造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文化IP,不断研发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三是创新管理体系。要构建灵活高效的企业组织结构,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采取扁平化、网络化、项目化等组织形式,提高企业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引进、选拔、激励和评价机制,内培外引、引培并举,锻造一支专业强、有创意和执行力高的人才队伍。

  创新运营模式。做大做强文化企业,创新运营模式是关键。一是拓展业务领域。要不断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和商业策略,利用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开展在线文化娱乐、网络直播、数字阅读等新兴业务。重新审视传统的商业模式,注重与传统业务的融合创新,形成多元化的业务结构,探索订阅模式、会员制度、特许经营等创新方式,以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二是创新合作模式。建设文化产业园区,打造产业集群效应,形成产品开发合力,共享市场资源和利益,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要用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有利条件,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和协同,采用互相控股的方式,形成完整、稳定、高效的产业生态链。推进跨界合作,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公司、媒体机构等的合作,共同开发有创新性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推动产学研游一体化发展。三是创新营销思维。要采用多元化的营销策略,通过精准的定位和创意的营销手段,包括线上和线下渠道的整合、社交媒体的运用、内容营销、场景营销、用户服务等全环节创新,提升用户黏性和品牌价值。要有世界眼光,拓展国际文化贸易,利用重庆作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的区位优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在服务国家外宣大局中讲好中国故事、新重庆故事。

  (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打造重庆现代化数字文化产业体系

  陈洪伟

  数字文化产业是以数字技术为核心,以文化内容为主要资源,以网络平台为主要载体,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的产业,具有创新性、跨界性、融合性等特点。重庆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良好的产业基础,加快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有助于提升重庆文化产业竞争力和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对于建设现代化新重庆具有重要意义。加快重庆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要坚持筑巢育凤、创新驱动和融合发展,打造重庆现代化数字文化产业体系。

  科学布局数字文化产业集群。要围绕核心产业链发展,布局数字文化产业集群。集中布局发展数字文化产业上下游产业链,在区域内围绕密切联系的企业和机构合作共生,形成集群效应,做大集群规模,提高产业竞争力。结合重庆当前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和集聚分布情况,充分发挥国家级基地与产业园区的引领作用,升级打造两江新区数字文化产业集群、临空数字文创产业集群,持续做大永川大数据产业园、渝中区电创园、仙桃数据谷、西部(重庆)科学城等园区中的优势数字文化产业集群。要围绕产业技术革新,培育数字文化产业创新集群。依托数字文化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文创园区的专业优势,在南岸、北碚、巴南、涪陵、万州、环大学城等数字文化产业集群,建立特色鲜明的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平台,分行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研究与迭代升级,做强数字文化内容生产和多元应用服务,打造特色鲜明的数字文化产业集群。要围绕成渝联动双核引领,共建全国一流数字文化产业集群。加强与成都在数字文化产业链供应链上的互补合作,共同设立数字资产交易中心、举办数字文化交易博览会和构建数字文化示范应用场景等,培育若干产业链条完善、创新要素富集、配套功能齐全的数字文化产业发展集聚区,把成渝地区打造成数字文化产业发展高地。

  培育壮大数字文化产业主体。要对标数字重庆建设,加速文化领域数字化变革,推动全市文化企业和单位“上云用数赋智”,做细做精数字演艺、数字影音、数字动漫、数字媒体、数字出版、数字文艺、数字文博、数字文旅等数字文化产品,注重文化企业数字赋能,持续做大数字文化产业主体。要做大数字文化产业领军企业群,支持重庆出版集团、中科云从等重庆本地有实力的数字文化企业成长为头部企业,同时争取引进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网易、科大讯飞等企业跨界布局重庆数字文化产业。充分利用领军企业的虹吸效应,培育孵化新的数字文化企业。要支持具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中小型数字文化企业,鼓励其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在提供个性化、高品质文化产品和服务方面形成比较优势,逐步成长为细分领域的瞪羚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

  持续优化数字文化产业生态。要加大产业扶持力度,优化营商环境,出台金融支持、财税支持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设立市级数字文化产业扶持基金,合理布局数字文化产业项目,加大对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平台和重点企业的支持力度等。要完善文化产业基础设施,提高存储能力、运算能力和传输能力,鼓励数字文化企业开放合作,促进产业数据互联互通。依托数字重庆“1361”整体架构,建设数字文化系统,细分产业“跑道”,开发特色应用,构建“数字文化产业数据仓+数字文化产业大脑”,帮助数字文化企业加快生产经营模式创新、业务流程优化和组织方式变革。要加强产业人才培育,建立数字文化产业各领域专家库,注重产学研协同,着力培养文化积淀厚重、数字技术精湛和创新意识突出的复合型数字文化产业人才。要营造浓厚的数字文化消费氛围,提供高性价比的数字文化产品,逐步培养消费者养成享用数字文化产品的消费习惯,从而形成数字文化产品人民群众乐于接受、数字基础设施高效联通、数字技术创新活跃、数据要素作用显现的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生态。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张子弟

  当前,文化和旅游融合日趋紧密,旅游因文化赋能而提升品位,文化因旅游带动而增添活力,文旅融合已经日益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驱动因素。在新形势下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不仅是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做好经济工作的客观需要,更是加快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市的必然要求。我市应围绕产品、业态、空间载体、市场主体等方面,加快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实现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重庆文旅辨识度。

  提升产品供给质量,打造文旅精品。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双向赋能、融合利用,能够有效提升文旅产品供给质量,打造融合发展精品。要用活用好文化资源,加强文物古迹、古村镇、历史街区、名人故居等文化符号和物化标识的保护利用,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实现旅游对文化资源的激活、传承和弘扬。要提升景区文化内涵,推动实施“文化润景”“非遗进景区”“文创进景区”等,培育高品质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擦亮山水都市、长江三峡等一批文旅交融的金名片。要推动文旅资源产品有机整合,以文脉、山脉、水脉、古道、交通线等为经络,实施串珠成链计划,打造一批文旅精品游线、复合廊道,推出一批特色鲜明的文物主题游径。

  推动业态迭代更新,提升产业能级。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时代趋势。要把文化内涵、文化价值充分融入旅游产业链各环节,加快发展新产品新业态。要以“旅游+”“+旅游”为路径,提升旅游演艺、主题公园、剧本娱乐、节庆会展等现有融合业态,持续深化旅游与一二三产业及商贸、交通、教育、体育、康养等领域的融合发展,开发更多休闲农业、研学体验、避暑康养、生态旅居、工业旅游、体育旅游、邮轮游艇旅游、自驾车旅居车旅游等高质量跨界旅游产品。要大力推进数字赋能,推进智慧景区、智慧场馆等建设,通过数字再现进一步丰富体验形式和内容。要促进文化创意与实体经济、现代生产生活、消费需求对接,推动“科技创新+文化创意+旅游”融合,培育一批沉浸式体验新业态。

  拓展发展空间载体,形成典型示范。文旅融合发展既需要用活用好景区度假区、文博场馆、文化遗址等现有载体,更要融入城市、乡村等广阔空间。要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功能,因地制宜打造文商旅融合的滨江休闲带、旅游休闲街区、特色美食街等,提升两江游、三峡游、街巷游、城市漫游品质;丰富“夜景、夜购、夜食、夜游、夜娱”等产品供给,打造旅游消费新场景,培育提升一批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支持推动涪陵区—武隆区—丰都县、黔江区—酉阳县—秀山县等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融合发展,引导资源要素合理集聚,形成示范带动。发挥文化旅游在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把文化、艺术元素广泛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打造一批巴渝古镇、美丽乡村、最美街巷、城市绿道、风景廊道等。持续推动长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加快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拓展文旅融合发展空间。

  培育多元市场主体,激发发展动力。市场主体是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主力军。要加大龙头企业招引,围绕优势文化旅游资源,发布文旅投资优选项目名录,引入国内外优秀企业、优质资本、优势项目参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支持大型企业跨区域、跨行业融合发展,打造一批标杆性、引领性融合发展项目。要围绕落实“三攻坚一盘活”,加快推进文旅领域国资国企改革,推进文旅企业战略性优化重组和市场化、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打造具有资源整合力的企业集团。要积极培育文旅中小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强化科技应用和文化创造,在专业化、个性化、多元化上做文章,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专精特新”文旅企业,形成全市文旅融合、创新创造的浓厚氛围。

  (作者单位: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