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强调,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工作,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新时代新征程,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要从坚持主导地位、推动叙事创新、拓宽传播渠道、加强队伍建设四个方面发力,多措并举,凝聚合力,讲好中国故事。
坚持主导地位,掌握中华文明国际传播话语权。牢牢掌握中华文明国际传播话语权是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保证。一是坚持传播主导地位。党始终是中华文化传播的领导力量,具有文化和价值观引领的重要作用,要始终坚持其主导地位,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过程中使受众能准确理解其话语体系。二是把握传播方向性。要准确生动诠释中华文化的“表”与“里”、“广大”与“精微”、“理智”与“情感”等丰富内涵,坚持“守正创新”原则。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积极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方向性。三是把握传播主动性。要积极、广泛、深入地推进中华文化传播,优化传播路径,提升传播影响力、覆盖面及可信度,并主动增强其情感引导,强化情感在传播时效中的中介作用,防范传播话语权以及价值引导的式微,深刻把握中华文化传播主动性。
推动叙事创新,打造中国故事话语内容。创新话语内容是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支撑。一是优化中国故事话语内容。要立足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依托新时代中国发展的生动实践,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挖掘现实鲜活素材,把大主题蕴含到小故事中,推动话语内容创新,塑造中国为世界谋和平、强合作、促发展的良好国际形象。二是积极打造中华文化特色品牌,深入发掘传统文化、非遗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建设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中华文化品牌,使其活化在文学、艺术、展演以及教育实践中,让受众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鲜活生命力,从而增强中华文化感染力。三是打造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精品栏目。主流媒体要精心策划和制作,让更多优秀的中国形象片、中国影视剧、中国动画走出国门。同时,加强与国外知名媒体交流合作,打造一批精品栏目,做大做深中国故事叙事内容。
拓宽传播渠道,构建多元立体传播格局。多向拓宽传播渠道,是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路径。一要创新中国故事话语方式。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中华文化传播,借助全息技术、虚拟空间、沉浸式交互体验等,使文化传播从故事化、形象化到数据化、要素化,有效运用短视频、微电影、动漫游戏等多种方式,让受众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不断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感召力、实效性。二要有力拓展“借筒传声”渠道。从海内外知名博主、留学生、国际友人中选拔培养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精通国际传播话语的民间讲故事者,通过开设海外社交账号,广泛建设积极可为、友好合作的国际传播海外社交民间账号矩阵,变“自说”为“他说”,运用国外社交媒体讲述中国故事。三要紧密依托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充分利用国际人文交流论坛、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国际博览会等国际交流平台,开展文化、教育、传媒等多领域合作,广交朋友,协调沟通,不断拓宽与世界新闻传播机构的合作渠道,做深做实中华文明的宣传推介活动。
加强队伍建设,培养国际传播专门人才。打造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是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坚实后盾。一是挖掘国际传播骨干力量。要把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网络大咖、网络主播、国际影视艺术家、援外教师等力量纳入中国故事海外传播队伍,通过多种方式对其进行激励引导,激发其责任与担当,提升他们传播中国故事、展现中国魅力的能力和本领,形成强大的传播队伍合力。二是增强海外传播人才的培养力度。结合国际传播实际,培养一批政治素质过硬、文化素养较高、熟悉我国国情,又具有世界视野、熟悉国际话语体系、通晓国际传播规则的国际传播研究人才、实践人才、管理人才。三是加强高校涉外国际传播人才的系统性培养。抓好媒体与高校共建新闻传播学院涉外项目,通过参与涉外项目的社会实践,加快涉外传播人才成长步伐,推进部校共建新闻传播学院工作,培养政治意识强、理论素养好、专业素质高,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国际传播人才。
(作者单位:重庆财经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SKSZ070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