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史观下的《重庆谈判》:填补纪录片题材空白《重庆谈判》:重大历史事件的精彩重现缅甸独立日特赦近万囚犯伊朗克尔曼爆炸事件有何玄机
第007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大历史观下的《重庆谈判》:填补纪录片题材空白
《重庆谈判》:重大历史事件的精彩重现
缅甸独立日特赦近万囚犯
伊朗克尔曼爆炸事件有何玄机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1 月 0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庆谈判》:重大历史事件的精彩重现

邵维正

  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重庆市委宣传部联合推出六集文献电视片《重庆谈判》,并于2023年12月26日起在央视科教频道隆重播出。连日来好评如潮,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这部系列文献片熔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炉,看后有耳目一新之感,印象深刻,启迪良多。笔者认为,《重庆谈判》在艺术创作方面有以下特点——

  第一,视野广阔,解析和谈背景。

  任何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偶然、孤立的现象,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具有国内外深远影响的重庆谈判更是如此。《重庆谈判》编导着力叙述重庆谈判的国际国内背景,把这一重大事件摆到当时特定的条件下加以阐释。此片开篇就以密苏里号军舰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的场面,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东方主战场的胜利;在国内,从中国共产党“七大”与国民党“六大”入手,鲜明对比了毛泽东《论联合政府》与蒋介石《中国之命运》,说明了蒋介石连续3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缘由,深刻反映出在中国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抉择关头,中国共产党人把握历史机遇,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大无畏精神,使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年人了解重庆谈判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增强历史感和领悟力。

  第二,精心策划,彰显伟人胆略。

  全片精心布局、结构合理,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片中再现蒋介石3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国民党方面估计毛泽东不会冒险亲临重庆,这样就可以把“破坏和平”的帽子扣到共产党头上。虽然延安的干部和群众最担心的是毛主席的人身安全,但毛泽东从革命大局和民族前途着想,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决然亲赴重庆进行国共两党和平谈判,展现出非凡的革命胆略。这一弥天大勇,受到爱国民主人士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称赞,充分反映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力量和平建国的诚意。此片多角度反映43天的重庆谈判期间,虽然周恩来、王若飞处于第一线,而掌舵人是毛泽东,始终强调“和为贵”,做最坏的打算,做最好的努力。一方面坚持以斗争求团结的原则,另一方面在不损害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作必要的让步,成为原则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相结合的典范,显示出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斗争艺术。

  第三,高端采访,讲述严谨可信。

  作为文献片,采访层次和质量是重要支撑。此片编导作了多方努力,成功采访曲青山、李君如、杨胜群、石仲泉、章百家、陈晋、江英等一批党史学者,在一部电视片中如此集中地采访多位专家是不多见的。还采访了毛泽东、张澜、朱德、李克农、童小鹏、龙飞虎、钱之光等重庆谈判相关历史人物身边工作人员或后代,一些延安、重庆两地当年亲临现场的群众也生动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此外,编导还采访了俄罗斯、美国专家,飞虎队成员,从不同角度评价了重庆谈判。这一系列访谈有的介绍研究成果,有的讲述经历故事,丰富史料、画龙点睛,增强了《重庆谈判》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第四,探挖史料,强化视觉冲击。

  发现并展示鲜为人知的新史料,是编导的基本功,也是文献片成功的要素。此片的主创团队克服了许多困难,立足国内,面向国外,千方百计地挖掘重庆谈判的新史料、新视频。片中多处引用蒋介石日记的原文,生动反映出他的心理状态;首次公布国民党特工监视记录的《参议员毛泽东在渝市之动态》,详细记载毛泽东每日出席活动、会见人员和谈话要点;张澜在《新民报》上发表的《致国共两党领袖的公开信》,将闭门谈判公之于众,推动和谈进展;难能可贵的是,编导从美国国家档案馆找到毛泽东抵渝的初剪样片,配以当年延安、重庆的现场画片,形象地反映出重庆谈判前后的情景。这些努力取得了良好效果,使全片具有非常强的视觉冲击力和历史真实感。

  (本文作者系中共党史专家、一级教授)

  (原载于1月4日《中国电视报》)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