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史观下的《重庆谈判》:填补纪录片题材空白《重庆谈判》:重大历史事件的精彩重现缅甸独立日特赦近万囚犯伊朗克尔曼爆炸事件有何玄机
第007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大历史观下的《重庆谈判》:填补纪录片题材空白
《重庆谈判》:重大历史事件的精彩重现
缅甸独立日特赦近万囚犯
伊朗克尔曼爆炸事件有何玄机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1 月 0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历史观下的《重庆谈判》:填补纪录片题材空白
——访六集文献电视片《重庆谈判》总导演、制片人闫东

  1945年10月11日毛泽东乘飞机返回延安,陈诚代表蒋介石到重庆九龙坡机场送行。(电视截屏)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重庆广播电视集团联合制作的六集文献电视片《重庆谈判》,不久前在央视科教频道、重庆卫视播出。该片每集30分钟,多角度、全方位讲述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初,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组成的中共代表团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全过程,展示了毛泽东的“弥天大勇”、胆略智慧,反映了在中国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抉择面前,中国共产党人如何牢牢把握历史发展大势,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守底线,生动诠释了“重庆谈判的结果,是人民力量的一个胜利”。

  该片创作幕后有哪些故事?在当下重温这段历史有何意义?本报记者专访了该片总导演、制片人闫东。

  让历史启迪当下、告诉未来

  上世纪60年代出生,从小唱着“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长大,闫东心里对毛主席充满崇敬。“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共产党。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多年来一直从事重大题材纪录片创作,他对此感受尤为深刻。

  202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纪念日。作为一名纪录片人,闫东一直在思考,要用怎样的一部作品,来纪念和缅怀这位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民族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1993年,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央视播出12集纪录片《毛泽东》,是我们业内的经典之作。30年后的今天,我们又要在片中体现出怎样的面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直到“重庆谈判”这个题材进入视野,闫东心头一热。“对纪录片人来说,这是一个好选题。”此前,在他担任总导演的《我们,从延安走来》《敢教日月换新天》等作品中,对重庆谈判这段历史都有不同程度的着墨,但没有机会充分展开。

  “提到重庆谈判,很多人的了解可能还仅止于毛主席以‘弥天大勇’赴重庆与蒋介石展开谈判,国共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闫东说,“43天,在大的历史时间线上只是弹指一挥间,但背后的风云激荡,其实是十分丰富而精彩的。”

  最重要的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全球挑战增加的当下,回过头再看重庆谈判这段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正如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陈晋在接受采访时所说:“在历史出现变局,而且有可能发生转折的时候,一定要把握住历史发展的大势。抗战胜利后人民要求和平民主,这就是历史的大势,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就是把握住了这个历史的大势。”

  “风物长宜放眼量”,深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才能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用大历史观认清大势,才能抓住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在闫东看来,呈现大历史观中的思考,让历史启迪当下、告诉未来,是重大题材纪录片创作者的使命,也是总台纪录片人的责任和担当。

  从“底线思维”出发结构故事

  《重庆谈判》首次以文献电视片的形式,对重庆谈判这段历史进行了全面梳理,大视野、多角度表现了毛泽东的雄才伟略、大智大勇,填补了重庆谈判题材在电视纪录片创作领域的空白。

  闫东介绍,该片展现了当今学界对重庆谈判研究的最新成果,我国党史、军史的10多位顶尖专家接受采访,对相关文献进行权威解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曲青山在接受采访时说,‘重庆谈判给我们的历史启迪是:底线思维至关重要。’我们也是从‘底线思维’这个当下话题出发,来结构重庆谈判历史故事的。”

  该片叙事大开大阖,主体结构按时序推进,但在需要交代复杂背景和信息时,又别生“枝蔓”,在线性叙事的基础上形成专题,多层次展现历史质感。

  比如第一、二集《关键抉择》和《拨开云雾》,着重体现了遇大事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战略远见和政治定力,把握住斗争的主动权;第三、四集《边谈边打》和《坚守底线》,着重体现了不畏艰险敢于斗争,牢牢守住底线,坚守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不动摇;第五、六集《峰回路转》和《还看今朝》,着重体现了我们党灵活应变善于斗争,最终在推动历史进程中取得成效。

  借助总台遍布全球的记者站资源,摄制组还有针对性地采访了中国台湾地区的历史作家以及俄罗斯、美国的学者,多视角、多维度构筑起该片广阔的国际视野。

  首次全4K拍摄重庆谈判关联旧址

  除了“硬核”史实,片中还穿插了书画艺术家尹瘦石为毛主席创作写生肖像、时任《新民报》副刊主编吴祖光谈首发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的经过等细节故事,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丰富了历史的肌理。

  史实准确,考据严谨,奠定了该片教科书般的品质和气质。这些详实珍贵的史料,来自摄制组在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延安革命纪念馆、重庆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中国电影资料馆等地的“地毯式”挖宝,甚至还有重要文献来自美国国家档案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等海外机构。

  中共代表团在重庆发往延安的密电、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抵达重庆九龙坡机场的初剪样片……一件件珍贵史料在片中出现,特别是中央档案馆珍藏的“双十协定”原件也在片中得到展示。导演们还从总台音像资料馆的“宝藏库存”中发掘了30年前拍摄的部分历史当事人的采访素材,包括陈锡联将军讲述上党战役细节等内容。

  闫东介绍,摄制组还首次对重庆谈判关联旧址进行了系统、全面的4K影像拍摄,特别是德安里101号、103号,目前已不对外开放,“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这些地点也‘破例’同意我们进入拍摄。”

  “八路军办事处是一座三层小楼,可以想象,当年这里的灯火曾彻夜长明,小楼周围则是国民党特务的各种监视。”闫东提出要求,摄像一定要在对面高山上的位置拍摄,“要拍出山谷里的感觉”。这些意蕴丰富、会讲故事的镜头,与扎实的采访、真实的史料、立体的视角一起,营造出《重庆谈判》浓厚的历史氛围。

  他们一开口,历史就在那儿了

  在重庆八办(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的简称)旧址,摄制组采访了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章百家的父亲章文晋是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家,时任八路军办事处工作人员。“在重庆八办旧址,他深情抚摸着墙上挂着的父亲当年在此工作的照片,目光里充满怀念。”

  像章百家这样的历史亲历者后人,摄制组还采访了很多,比如:时任重庆八办处长钱之光的女儿钱幼康、八办机要科科长童小鹏的儿子童丹宁,还有时任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的孙女张梅颖等等。

  “毛主席这一走,是个什么情况也不知道。”时任中共中央情报部副部长李克农之孙李凯城回忆道,爷爷李克农在机场送毛主席出发去重庆的时候,由于担忧流下了眼泪,“毛主席还跟他开玩笑说:‘克农啊,你怎么用咸豆豆来送我。’”

  “两夜一天,父亲和陈龙几乎没有闭过眼睛,晚上主席睡觉的时候,他们两个人就在外面的沙发上坐着,驳壳枪的卡壳基本是开着的,只要有人过,听到动静,那绝对是目光炯炯地盯过去。”时任毛泽东贴身警卫龙飞虎之女龙铮说。

  这些长辈曾经娓娓道来的细节,带着历史的温度,引领观众穿越时空,“沉浸式”走进历史现场。

  本着“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的严谨创作态度,摄制组在重庆多方寻访历史亲历者,采访了10多位百岁老人。98岁的刘正云当年是《新华日报》的卖报人,他还清晰地记得刊发毛主席抵达重庆的号外被人们抢购一空的场景;104岁的邓淑姬当年是重庆豫丰纱厂的女工,一句质朴的“毛主席来了,我们好高兴”真实反映了百姓心声。

  “口述历史——来自百姓视角的叙述更耐人寻味。”闫东说,“他们一开口,历史就在那儿了。”

  原创影像占比高达70%

  闫东回忆,当初确定拍摄《重庆谈判》时,距离播出时间还不足8个月,“压力很大”“心里只有一个想法:拼了!”

  但就在创作时间如此紧张的情况下,“实地素材拍摄量依然超过4000分钟,原创影像占比高达70%”。闫东说,这不仅源于在多部重大题材作品创作中磨炼出的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更源于“老一辈革命家精神对我们的感染和激励”。在创作中学习,在创作中思辨,让创作与时代共振,是这支能“打硬仗”的队伍不懈的追求。

  闫东说,在所拍摄的空镜中,他最喜欢重庆的夜景,灯火璀璨的山城是那么可爱、可亲,和平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谈判是人与人的交锋,但关键是真诚。最后一集结尾,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很多民主人士都是4年前重庆谈判时和毛主席握过手的,沧桑大道,天下归心,最后作为谈判对手的国民党代表邵力子、张治中等也在现场。”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毛泽东。1945年的重庆谈判,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给我们留下的精彩华章。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将引领我们在新征程上乘势扬帆,破浪前行。

  (中国电视报记者 孙莲莲)

  (原载于1月4日《中国电视报》)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