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白杨(左)与群众交谈,了解群众诉求。记者 周雨 摄\视觉重庆 |
近日,江北区大石坝街道元佳广场的石凳木椅上,三三两两坐着老人。
路过广场的余白杨,一眼就能看出哪个是家住5幢的老人,以及老人背后隐藏的颜色:红色是独居或仅与老伴居住的老人;黄色是与中老年子女同住、或与未成年孙辈同住的老人;绿色是全家多人同住的老人。
现年33岁的余白杨是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于去年3月通过公开招聘方式,成为大石坝街道首批专职网格员。
为更好地精细化服务居家老人,她用红、黄、绿“三色”标记法将老人分类,细化养老服务,画出了居家老人“满格”的幸福感。
对红色类型老人:只要你需要,我随时都在
元佳广场居住着长安厂及其配套江陵厂、江川厂的很多退休职工。余白杨负责的第九网格为元佳广场5幢。
余白杨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摸排走访、采集信息,结果发现,这幢总高32层的住宅楼,共390户近900人,其中60岁以上居家退休老人,就有360人,占到了总人数的2/5。
江北区的专职网格员日常任务清单共有6项,其中第一项就是关注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重点人群。
由此,她将关心红色类型的老人列为工作重点。5幢共有红色类型老人86名:空巢58人,独居23人,孤寡5人。
5楼的胡阿姨年近70岁,是位孤寡老人,不轻易相信他人。
在前期多次拜访时,胡阿姨都不太愿意搭理。余白杨侧面打听到胡阿姨有外出旅游的爱好。
“胡阿姨,你今天打扮得这么漂亮,去哪里?”
“你住5楼,我住17楼。有什么急事,我一个电梯就下来。”
“只有叩开群众的心门,才能叩开群众的家门。”满脸堆笑的余白杨,碰见胡阿姨就开启夸夸模式,渐渐地,慢热的胡阿姨敞开了心扉。
“小白杨呀,你说现在我没有一个依靠,也不愿意再找一个人,如果之后再遇到生病住院这样的事,我该怎么办?”
“胡嬢嬢,你放心哈,我会经常去你家看望你,你可以把我当作你的‘干女儿’,有事就给我打电话,我和社区都会帮你一起想办法解决,只要你需要,我随时都在。”
红色类型的老人,有不少像胡阿姨这样,担心生病没人陪着就医。余白杨则在每周至少1次的上门走访中,告知他们:“有需要就找小白杨。”
对黄色类型老人:送药送饭是常态
黄色类型的老人,占比约为40%~50%。他们与中老年子女或未成年孙辈居住,最大的困境是身体衰老带来的各种慢性病。
凡是居民有困难,余白杨都会帮上一把。秋冬季节感冒的人多,余白杨变身为“快递姐”,每天都为生病老人代买药物,还帮他们到社区食堂打饭,送到门口。
更多的时候,老人们有什么都向她倾诉,如有老人经常性地回忆往日国企上班的辉煌岁月,有人生病想要寻求一句情感上的安慰等。余白杨总是不厌其烦,倾听了一遍又一遍。
繁杂而琐碎,是网格员工作的常态。去年9月的一天,余白杨在楼下遇到住在30层的张叔叔,被一把拉住:“我昨天遇到个诈骗,差点转了2000块钱过去。”“幸亏你的漫画,才没上当。”
当网格员不久,余白杨发现,他们在向居民宣讲政策时,老人对宣传单看起来比较吃力,密密麻麻的文字让老人“不想看”“看不清”。
由此,余白杨就自己动笔,将这些宣传政策和宣传文件画成漫画,张叔叔就是因为她的反诈漫画画得好留了下来,从而避免了被骗受损。
工作两三个月后,余白杨又绘制了新图——“15分钟便民生活圈”,特地把新近变动的信息标注出来,如哪家银行换了新址,哪家诊所能看中医抓中药等,她都用纸画出来,复印多份,送给居民。
对绿色类型老人:日常不打扰,耗费心思却不少
对于绿色类型的老人,余白杨与其本人和家人保持微信、电话联系。对这部分老人,她虽然日常不打扰,但耗费的心思一点不少。
绿色类型的老人,通常是三代同住,家中老人有照顾孙子孙女的任务,他们关注的点在于孙子孙女能否有个好的环境,坝坝舞噪声扰民问题、楼下餐饮喧哗和油烟污染等。而元佳广场属开放式小区,5幢一二楼共有23家商户。
去年10月底,位于1楼附11号的门面重新营业。这家店主营炭火烧烤,为了多坐客人,将烤架搬到路边,呛人的浓烟吹进低层居民家中。当天晚上,余白杨就在网格群里接到居民投诉。
做生意不易。面对抱怨生意难做、拒不整改的商户,她站在居民的角度心比心地给他做工作;面对寸步不让的居民,她则告知他们商家的苦处。
经过多天努力,商家和居民的诉求找到了平衡点,将烹饪点位移进店铺内,合理开放室外营业区域。整改过程中,余白杨又对接城管部门,允许商家在规定时间进行室外营业。
记者问余白杨:“以你的学历和专业,为什么要当网格员?”
余白杨说,为老人服务,能让她每天都能获得生活的馈赠。她是成都人,在重庆读书、结婚、工作10余年,跟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分住两地,跟社区老人在一起,似乎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遗憾。她说:“社区就是家,做网格员就是在为家人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