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城市社区物业治理加快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和叙事体系以优良家风建设推动成渝地区基层治理以新的文化使命谱写文化传承发展新篇章在法治轨道上稳步推进基层综合执法体制改革
第011版:思想周刊·知行
上一版 下一版 
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城市社区物业治理
加快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和叙事体系
以优良家风建设推动成渝地区基层治理
以新的文化使命谱写文化传承发展新篇章
在法治轨道上稳步推进基层综合执法体制改革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12 月 1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领导干部学习笔谈

加快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和叙事体系

阳奎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党领导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既是思想理念又是工作方法,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对外传播工作,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重要论述的逻辑意蕴。构建新时代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建立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的迫切需要,有着深刻的内在逻辑和深远的目标考量。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与坚持文明交流互鉴是其逻辑起点。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又向外看,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构建新时代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既具备国际传播的共同特征,又呈现鲜明的中国特色。这种鲜明特色,体现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上,体现在以人民为中心、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价值导向上,体现在创造性融通全人类共同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核心理念上,体现在“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上。中国理论体系—中国话语体系—中国叙事体系—中国传播体系是其逻辑进路。从构建思路看,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既注重话语和叙事的联动,又强化理论和舆论的结合,由话语前溯到理论,由叙事延展到传播,既“陈情”又“说理”,既“播术”更“传道”,充分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是其逻辑旨归。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和叙事体系,最终落脚点是提升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到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从中华文化“走出去”到中华文化“走进去”,无不蕴含着这一深刻的价值逻辑,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战略谋划和长远考量。

  正确应对新时代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构建的现实困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全方位加强顶层设计,大力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统筹内宣外宣、网上网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有效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取得历史性成就,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一些不可回避也无法绕开的现实问题亟待解决。一是面临有理说不清的话语困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在国际上有理说不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价值体系、美学体系还未形成,寓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于话语构建的能力亟需提高,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国际话语之间的有序转换亟待加速。二是面临有理说不出的叙事困境。在叙事主体上,未能解决好“谁来讲故事”的问题,虽已初步构建起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但尚不稳固,且官方组织比重过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半官方、非官方组织不多,代言媒体、意见领袖缺乏,尚未建立密切协同的国际舆论统一战线。在叙事能力上,未能解决好“如何讲故事”的问题,仍然习惯于“你—我”的二维叙事,不善于“我们”的多元叙事;习惯于“宏大—封闭”的叙事方式,不善于“个体—开放”的叙事技巧;习惯于“造船出海”,不善于“借船出海”;习惯于被动应对,不善于主动引导。三是面临有理说不响的传播困境。主要体现在媒体渠道建设、媒体议程设置、媒体宣传策略三个方面。在媒体渠道建设方面,传统大众传播一枝独秀,网络传播、社交传播和智能传播相对薄弱;在媒体议程设置方面,不善于捕捉最佳时机、主动设置议题;在媒体宣传策略方面,不习惯“概念先行”“再造场景”。

  加快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叙事和战略传播体系。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的背景下,从文明高度、全球视野破解现实困境和传播迷局,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的国际化构建路径,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一是在破立并举中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破中有立、立中有破、破立结合。坚持以实践为基,一方面,聚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系统梳理有独创性和影响力的话语,如中国梦、美丽中国等,构建中国议题库和中国话语池;另一方面,围绕网络安全、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等全球性重大问题,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增强国际议题设置能力和在国际文化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坚持以融合为要,坚持“两个结合”,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加强学理研究和话语转化,在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打造中融通中外、贯通古今,以学术话语为媒介,上承政治话语,下接百姓话语,外通国际话语,营造有利的国际话语语境。坚持以我为主,实现“人无我有”,创造更多中国独有的价值和概念体系,如新发展理念、中国式现代化;争取“人我相通”,如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中国话语赋予全人类共同价值。二是在新旧转换中构建中国叙事体系。着力建设智慧叙事平台,在国际叙事新赛道上,提前布局、主动出击,集社交媒体、自媒体、新媒体、智能媒体之所长,重点打造一批政府影响或主导的智慧传媒旗舰。着力再造国际叙事场域,一手在“正面场域”勇敢亮剑、果断发声,另一手,大力开辟以中外组织、群体、个人为主体的“第二场域”,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方式,开展更具个性化、开放性的和平叙事、发展叙事、国情叙事、文化叙事,尤其注重树立“人人都是国际传播者”“人人都是故事讲述人”理念,内外出手,形成合力。着力培育民间意见领袖,策划建立一批专业的国际网络大V、自媒顶流、民间代言队伍,激发“田野中国”和“乡土社会”的叙事生命力,展现更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三是在道术结合中构建中国传播体系。把中华文明的“道”与国际传播的“术”有机结合起来,打造“文明驱动型”传播模式。高举文明传播大旗,将价值目标由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调整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国际传播主体由现代民族国家转换为绵延五千多年、具有丰富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的文明体,传播策略由舆论、话语之争升级为文明的碰撞与交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三大全球倡议”引领文明传播落地见效,变防御型与回应型为建构型与引导型,变形象被动“他塑”为文明主动“自塑”。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变文明冲突为文明对话、文化隔阂为文化交流,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融汇于中国叙事、中国故事之中,使人听有所思、听有所得,把中华文明之“道”贯通于对外话语、对外传播之中,引人入“道”,启人悟“道”,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推动中国更好沟通世界、世界更好读懂中国。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重庆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