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本《故园风雨后》,就像搭上了一辆开往20世纪20年代英国的火车。
它载着我们驶向二战爆发前的英国,驶向伦敦近郊,停在马奇曼侯爵家瑰丽的布赖兹赫德庄园——一座华美壮观的巴洛克城堡。它以见证人、叙述者查尔斯·赖德的视角,讲述了这个天主教家庭的生活与命运。
立刻,那关于青春、关于爱情的芬芳,那英国贵族古典庄严的气息,便溢满了整个车厢。而这芬芳中,也夹杂着主人公查尔斯对这华丽庄园和上流社会生活的欲望,和纠缠进每个人命运,令人压抑的天主教气息。
该书作者伊芙林·沃,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具摧毁力、成果最显著的讽刺小说家之一,三部作品入选兰登书屋现代文库评选的“20世纪百佳”英文小说,分别是《一抔尘土》《独家新闻》《故园风雨后》。《故园风雨后》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史上最伟大的100部长篇小说,在我国有《故园风雨后》《布园重访》《旧地重游》《欲望庄园》等多个译本,其中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王一凡翻译的版本《故园风雨后》较具影响。
小说通过主人公赖德对青春岁月的回忆,讲述了一个家庭的分崩离析,反映了英国贵族阶层的世代荣光在“二战”前夕的消退与幻灭。
“人生若只如初见”,小说由两位少年的友谊起始,引出布赖兹赫德庄园的盛衰,折射出贵族、战争、宗教等一系列宏大话题。作者的文笔隐忍克制,像一个绅士在絮絮叨叨回忆往事。
这两位少年,一位是叙述者查尔斯,他来自伦敦的中产家庭,母亲早逝,自小和父亲独自生活,父亲以与他作对为乐。他热爱艺术,尤其热爱建筑艺术,有着传统保守的艺术品位,对巴洛克风格建筑情有独钟。他古典主义绘画风格后来被安东尼·布兰奇称作“年轻的安格尔”。18岁那年,查尔斯开始在牛津大学赫特福德学院学习历史。
查尔斯如梦似幻般美好的牛津岁月,是从认识塞巴斯蒂安开始的。塞巴斯蒂安是马奇曼侯爵的二公子,就读于牛津基督教堂学院,有着惊为天人的美貌和惊世骇俗的举止,走到哪儿都抱着一只泰迪熊,他的古灵精怪、玩世不恭、消极避世似乎都遗传自他的父亲马奇曼侯爵。
与塞巴斯蒂安相识,查尔斯进入了一种自己从未经历过的生活:塞巴斯蒂安家庄园里城堡尽头的小天主教教堂、华美的穹顶、让人惊叹的艺术品收藏、斑驳的树林、配新鲜草莓的香槟、法兰绒服饰,还有无忧无虑、形影不离、单纯快乐的亲密陪伴。
这是一个极度传统虔诚的天主教家庭,而且它的力量十分强大,几乎塑造或摧毁了庄园里的每个人。《故园风雨后》之所以畅销,除了浪漫的爱情故事之外,其宗教主题和特殊的叙事方法也功不可没。
马奇曼夫人是一个极度虔诚的天主教徒,而且十分强势。马奇曼侯爵不信宗教,偏好酒色,离开马奇曼夫人,在威尼斯长住。大儿子布赖兹赫德学识渊博却又十分古板,他十分虔诚,想做神父而不得,一生碌碌无为。二儿子塞巴斯蒂安天真散漫,又痛苦不堪。大女儿茱莉亚稍微正常,与塞巴斯蒂安不仅年龄相仿而且容貌和举止极为相似,她的婚姻却搞得一团糟。小女儿科迪莉娅对宗教有着疯狂的崇拜。
有人说,在查尔斯的回忆里,塞巴斯蒂安占据了大部分篇幅,而他所描述的与茱莉亚的感情却缺乏感染力。有人说查尔斯这个角色就像个渣男,十分冷漠,始终像个旁观者,注视着布园的一切。而这部小说作者伊夫林·沃的好友、英国女作家南希·米特福德,则认为小说中的塞巴斯蒂安就是休·利根,马奇曼侯爵一家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利根家,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可以在利根家找到原型。这位女作家与利根家的姐妹也很熟悉。
随着时间的流逝,当我们翻开这部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英国如圣经般的作品,依然有着深沉的怀旧意味和深厚的历史感,它以一种缓慢的叙述节奏描写了一个家族的分崩离析。这部英国的《红楼梦》,我们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关于爱与虚无的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