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巴渝先辈 重温初心使命伊莎白的生命传奇,白求恩的时代回声故园犹在,人面何处
第004版:共赏百本好书
上一版   
致敬巴渝先辈 重温初心使命
伊莎白的生命传奇,白求恩的时代回声
故园犹在,人面何处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12 月 1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伊莎白的生命传奇,白求恩的时代回声
——读《我用一生爱中国: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
张鉴

  一部文学作品,真正的价值不是叙写的人物故事本身有多精彩,而是蕴藏在人物故事背后的精神品格和时代意义。作者谭楷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就了报告文学《我用一生爱中国: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以下简称《我用一生爱中国》)一书,它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获得者、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伊莎白·柯鲁克的人生故事,通过主人公的百年人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让读者从一位外国友人的人生经历中看到中国人民如何一步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光辉历程。本书的选材极具典型性和时代性,正如扉页题词:献给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伊莎白获得的这枚金光闪闪的“友谊勋章”,不仅属于她自己,也属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上前仆后继无私奉献、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的无数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这是伊莎白的生命传奇,也是诺尔曼·白求恩的时代回声。

  “伊莎白是一朵令人敬仰的云,被中国革命的风暴托起。”作者在后记里这样写道。他用强健洗练的文字,把伊莎白波澜壮阔的一生用长镜头的方式一一呈现,同时将人物命运置于时代大背景之下,通过鲜活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现出人物崇高的精神品格和理想信念。

  《我用一生爱中国》除开“序章”和“尾声”外,共有十四章。前八章,采用了时空交错的双线结构,以伊莎白人生经历为主,辅之以作者的采访见闻,侧重于伊莎白的人类学调查,八章后的部分侧重于她的外语教育事业。该书从伊莎白成都出生写起,直到104岁重回到成都结束。这个童年时喜欢“趴在房顶玩耍的女孩”令人印象尤为深刻,白鹿镇上见到的苦力和农夫,打开了她深入世界的大门,这里成为了她“梦开始的地方”。1938年伊莎白翻山越岭去遥远的彝族村庄赵侯庙,开启人类学调查之旅;然后“走向咆哮的杂谷脑河”,攀越“鸟道”,“飞过”岷江,初识“云朵上的民族”;到重庆兴隆场“手握打狗棍,走访上千家”;直到1947年,她和丈夫“踏上华北辽阔的土地”,参加十里店土地改革调查,与“干妈”郭锦荣一家生活在一起,“端个大瓷碗,碗里盛着饭菜,靠土墙一圪蹴,就跟邻居边吃边聊”。这十年,是伊莎白一生中重要的阶段,是她不断走向成熟,信仰逐渐建立的过程,也是作者花费笔墨最多的部分,既写出了伊莎白的温和平易、吃苦耐劳、执着坚韧的个性,又通过她的亲身经历展现了这些地方的风土人情以及当时中国社会的真实现状。

  这位加拿大人说:“我幸运见证了这个伟大的时代,我相信我深爱的中国越来越好。”伊莎白始终与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无论是从事教育事业、对外友好交流,还是在人类学研究领域都尽心竭力,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一本回忆录是一片昨天的云。使片云再现,就是这本书的情义所在。”作者谭楷如此感慨。他历时三年,花费无数心血,做到了将这片“昨天的云”精彩呈现,同时呈现出了云朵下狂飙突进的中国革命。读伊莎白的故事,也是在读中国革命史。

  说到与作者谭楷相识,缘于我们均以伊莎白为题材书写报告文学。两年前,他来到璧山采访。年近八旬的老先生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谈吐风趣、睿智豁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文学前辈,他在写作上给了我很多指导,他对文学的执着和纯粹让我深深感动。谭楷有着对伊莎白发自内心的崇敬和热爱,作品中字字句句无不浸透着深情和感动。为了更真实地书写伊莎白,这位老作家重走了伊莎白的人类学田野调查之路,研究过伊莎白写的珍贵史料《兴隆场》《十里店》,还6次访问伊莎白曾经求学的多伦多。他总是乐呵呵地说:“跟100多岁的伊莎白相比,我还年轻得很,我一定要好好写,用伊莎白的精神来写作伊莎白,把伊莎白的精神写出来。”

  “两个姑娘握着两根打狗棍,时而拨开荒草走向竹篱茅屋,时而敲着土路奔向田边地角,时而敲开豪门寻访权贵人家,时而钻进茶馆旁听‘讲理’解决纠纷……”这是写伊莎白和中国伙伴俞锡玑80多年前在璧山兴隆场不辞辛苦的社会调查。作者站在伊莎白曾经生活过的兴隆场废弃的“武庙”,一边感慨,一边在心里复活伊莎白的记忆——姑娘们不畏艰险,与兴隆场人民打成一片,融入乡村生活的鲜活形象呼之欲出。

  伊莎白一生的亲情、爱情、理想和追求都深植于中国这片土地,仿佛一棵大树,在时间的长河里生长,然后枝繁叶茂,参天立地。作者恢宏大气又翔实生动写出了伊莎白传奇生命中感人肺腑的故事,作者在时间的长河里打捞那些往事,诠释了她“用一生爱中国”的生命意义和精神内涵,写出了她一生的理想追求和坚定信仰。伊莎白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而是一个个性鲜活的人物,她镌刻在中国历史上的光荣和梦想,在娓娓道来的叙述里,表现人性的美好和生命的丰盈,展现岁月的绵长和信仰的纯粹。作者的艰辛和付出让这本35万字的作品有深度、有厚度、有高度,让人物有情有义,有血有肉。这部报告文学出版后,好评如潮,获得了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多项大奖,已签订10多个语种的版权输出协议,让世界看到中国,也看到以伊莎白为代表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高贵品格。

  这是一部外国友人的人物史,也是一部中国革命史。书写伊莎白的故事,也是讲好中国故事,它传递出的精神价值和生命信仰值得无数人去追寻、去学习,我相信伊莎白的故事必将长久传颂和弘扬,她崇高的精神品格一定可以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