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武隆区中小学“双减”成果展隆重举行。本次展览以“墨香武隆 暖心教育”为主题,展演了文化艺术节目,汇集了艺术工作坊36个,展出了蜡染、线编、石画、土陶等作品2000余件,展示了全区教育系统落实“双减”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
“双减”育人赋新能,实干担当促发展。武隆区按照“校内校外同步发力,督导治理协同推进”的工作思路,坚持“减轻负担”与“提质增效”同向同行,大力实施“作业创新设计、多彩课后服务、高效课堂打造、家校协同共育”四大提质行动,持续做好“五项管理”,构建教育良好生态,让人民群众的教育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高效激活力
发挥课堂提质增效主阵地作用
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是“双减”落地见效的根本。武隆区各中小学通过改革育人方式、创新课堂模式、优化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奏响了“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协奏曲。
武隆区第一初级中学以“知行教育”为核心理念,打造立德、立行、立身、立志的教育体系,营造主动、互动、愉悦、文明的课堂生态环境,以优质的教育积极回应时代对教育的期待。
学校针对初中阶段不同学科的特质,开展内涵丰富、极具创新的教育教学活动,培育学生学科素养、综合能力、优秀品格。常年开展“雨润心灵·文启智慧”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学生们穿上汉服、唐装参与投壶比赛、飞花令、祈愿树等项目,体验传统文化,感悟时代发展;通过语文学科“‘语’众不同”、英语学科“‘英’你精彩”,提升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生物学科“与‘生’相伴”、物理学科“润‘物’无声”,课内外开展科学教育,让学生感悟自然之奇、生命之美、科技之光……
近年来,武隆区各中小学按照《武隆区教育质量提升四年行动计划》,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深化“双减”工作中的“压舱石”作用,建立健全教育质量提升长效机制,落实联校干部、责任督学、教研人员常态化推门听课制度,开展覆盖全学科的校级全员赛课、区级优质课展示等活动,致力于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致力于打造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精品课堂,全区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快速提升。
创新巧设计
打造作业管理改革多元样态
“双减”减的是孩子们的作业负担,增的是学生们的学业水平。武隆区以作业管理为突破口,从作业时间、作业目标、作业难度、作业类型等方面统筹设计,构建“基础+提升+拓展+实践”作业模式,努力实现“小学作业不离校、初中作业不超纲,高中作业不越界”工作目标。
“双减”实施以来,作为全国书法“兰亭小学”的武隆区实验小学,课后作业“大变脸”,设计创新又“走心”:探索实施“1+1+X”作业模式,第一个“1”为作业答疑辅导;第二个“1”为固定套餐“读经典+习书法”,将碎片化时间体系管理;“X”指各年级各学科设计多元作业。构建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讲、有错必纠的作业批改“四有四必”管理办法,建立不同层级、不同环节的闭环管理运行机制。营造“轻负担、多选择、高效率、高质量”的作业环境,擦亮“品能四气”(树德达志、书法润雅、劳动立品、阅读蓄能)特色品牌,引领富有朝气、雅气、才气、志气的实小学子成长成才。
实验小学“双减”之路行稳致远,作业管理优质精细,业已成为减轻作业负担的生动写照。不仅如此,全区中小学大力实施《“双减”背景下优质作业设计与实施》课题研究,已立项“双减”专项课题43项,推送市级参评作品100余项,获评市级精品作业设计与作业管理先进经验案例30项。
形式多样化
课后服务助力学生素养提升
在武隆区各中小学,课后服务百花齐放,惟妙惟肖的棕编工艺制作,雅致精美的手工陶艺作品,激烈紧张的国际象棋对弈,匠心独运的创意编程项目……
走进凤溪小学的课后服务现场,随处可见特色社团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满足了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该校充分用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构建了溪能课程、凤书课程、凤语课程、凤艺课程、凤创课程等5大主题特色课程,开设了科普、文体、艺术等社团86个,外聘校外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等专业人士20余人,制定了“每课一监督,每日两巡查,每期三评价(过程数据、期末展示、家长参与)”管理机制,有效提升课后服务水平。
这样的课后服务案例在武隆区还有很多,全区各中小学将课后服务作为课堂的有效衔接和补充,遵循“一校一案”要求,推行“5+2”管理模式,确立“基础+特色”的思路,聚焦“固本+培优、必修+选修、兴趣+特长”,开展个性化、精准化、特色化、多样化的课后服务。
与此同时,各中小学还利用本区独有的研学旅行基地、非遗传承工作坊等社会资源,不断完善课后服务监督机制,切实加强课后服务督导评估,为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厚植沃土,奠基未来。
共育促成长
家校携手护航孩子健康成长
“双减”是一场力度空前的改革,对学校、教师、家长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武隆区各中小学建立“双向奔赴”的家校共育机制,提高家校协同的实效性,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优质条件。
武隆区实验中学、第二实验小学就是凝聚家校合力,推动“双减”落地的两个典型。
实验中学以“双减”背景下创建足球特色校园为突破口,构建“家校社共育”的足球教育机制,为学生体育综合素养和足球运动技巧的提升保驾护航。遴选本校教师开展课后服务,选聘社会专业教练到校指导训练、比赛,联系俱乐部提高实战水平。男、女子足球队均荣获重庆市中小学校园足球联赛总决赛校园组甲组第一名。
第二实验小学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上进行了大胆探索与实践,按照“每学年一次家长开放周,每月一次校长接待日,每天(工作日)开放校长热线”建立双向交流和对话机制,构建班级、年级、校级三级家委会“三二一”的新型家校关系。学校每学年聘任一批“家长督学”,家长督学持证挂牌上岗,常态深入校园监督学校规范办学行为、“双减”工作落实、教育教学管理等情况。学校还以开办家长学校和家长讲堂,开展优秀家风家训展评活动,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助力家校共同成长,让教育回归本真。
值得一提的是,武隆区建立校外培训机构监管“125”模式,建立“双随机一公开”检查督查机制,围绕主要信息是否公示、培训行为是否规范、服务合同是否签订、设备设施是否达标、广告是否依旧刊发等方面开展常态化监管检查,校外培训机构得到有效治理,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得以有效减轻。
杜林燕 张骞月 图片由武隆区教委提供